一年一世纪乡村迎巨变
15座村庄,3条美丽乡村景观线,整合社会资金8000多万,规范使用财政补助3000多万。高楼的美丽乡村自建设以来,创造了全市投入最多、建设速度最快、省内吸纳民资最多等多个之最。村容整洁,村民致富,乡村美丽,这是高楼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取得的系列成就。
旧貌换新颜,一年一世纪!一年多来,高楼镇克服工程量大、村情复杂、资金紧张、专业力量缺乏等诸多问题,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目标,坚持扎根在一线、吃住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用智慧、真诚和汗水带来山乡巨变。
旧貌和新颜
沿着330省道向西行驶,过平阳坑路口时,飞云江在这里转了一个大弯,塔石、坳口、塘岙、上河头、小净水等几座村庄,分隔在了繁华的平阳坑街区的飞云江北。自古以来这里交通不便,即便是330省道开通多年之后,仍然有很多青年人离乡背井前往外地经商、打工,村民们除了种地,没有什么副业。偏僻、贫穷曾是这里的代名词。
[宜业]
原先出门做生意如今家门口赚钱
然而,如今的塔石、坳口等村,却成了不少市民周末休闲必去之处。塔石村,沿路房屋粉刷一新,石砌的围墙上三角梅开得正艳,修旧如旧的塔石古堡成为村民们聊天聚会的场所,小巧精致的仿古廊桥,为村子增添不少诗情画意。一大早,村民们就在自家门口摆上出租的自行车,或农产品,或开始一天经营民宿和农家乐的营生。从瑞安市区、温州而来的游客们,在绿道上骑行,吹江风看山色,感受田园风光,笑声阵阵。
今年47岁的王照远是塔石村人,多年来一直在西安经商。去年他得知村里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工程,就赶回了老家,把自家一楼改成了农家乐。记者看到,王照远的店古香古色,充满农村风味,门口荷塘锦鲤畅游,水车悠悠。“你能想到吗?原来这个荷塘是一块污水横流的烂泥地,种水稻都嫌脏。”王照远笑着说,变成荷塘以后,原来的烂泥地成了吸引游客的“招牌”,他的农家乐也跟着沾光,“去年投资的5万多元,一年基本上都回本了。”
[宜居]
以前的黄泥老屋变成了高档小区
最能享受“美丽乡村”红利的,要数坳口村了。一排排四层新房鳞次栉比,金属安全门,铝合金门窗,统一的外墙立面和建筑形态整洁大气。这里每一层都是一套70多平方米的套房,每一户都分到了至少一套房子。
坳口村总共有150多户村民,系高楼镇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个村。北漂20余年,回村创业的坳口村美丽乡村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陈朝静介绍说,坳口村自2014年5月启动拆迁以来,基本完成了全村81间危旧房的改造,从动议到审批到建成,用时不到9个月,以前的黄泥老屋,变成了高档小区。这不能不说是旧村改造的一个奇迹。
他把记者领到了村里利用晒谷场改建的广场前,深情地读起了村民自发树立的村庄建设碑记:“全村实现拆改建,全村百姓居有其房……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和政府的美好政策,得益于高楼镇、规划、土地、农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深切关爱,我们深知没有这些,就没有坳口村美好的今天,特建广场、立碑以记之,名曰‘感恩广场’”。
[宜游]
垃圾遍地的村庄成了旅游胜地
平阳坑社区的东源村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源木活字印刷技艺所在地,但东源的村容村貌并不突出,和世界级非遗的名气很不搭调。
“村里卫生条件差,一些犄角旮旯里堆着不少垃圾,违章建筑随处可见。”东源村支部书记吴奎胜说,“一些游客来了之后失望地说,原来东源就这个样子啊。”
而现在,东源村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村中道路又宽又平,路口的木活字主题广场充分凸显东源特色;所有的垃圾堆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小公园,一个个雅致的景观小品。违章建筑基本绝迹。最漂亮的是村中那条东源溪,石头驳岸宛若天成,拱桥横跨充满水乡韵味,碧水悠悠到村头时汇聚成了荷花塘,整个村子宛若一座小园林。
去年年底以来,每逢节假日,一车又一车的游客到东源来,参观木活字非遗,吃绿色农家菜,这里已经成了周边乃至市区中小学生春游必去的景点之一,不少城里人也看上了这块宝地,租用村中田地办起家庭农场。
塔石、坳口、东源的变化,只是高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缩影,沿着303省道、绿道和飞云江,西到徐垟村、南至东源村,十几个村庄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阳坑恢复了三港古埠特色,各式古建筑得以修复,让游客体验时光穿越之旅;原先到处是彩钢棚的大京四村,拆违2万多平方米,建起长达数百米的仿古挑檐,打造出一条杨梅文化特色街;小净水村中原来长年滋生蚊虫的路边坑,如今搭起了经商平台……无怪乎有村民感叹,如此飞快、巨大的变化,真是“一年一世纪”!
困难和办法
然而,在2013年高楼镇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摆在眼前的困难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缺经验、缺资金、缺技术,更有人的观念问题。
缺经验、缺资金缺乏新观念
“刚开始时,全市都处于探索阶段。怎么建设,如何实施,大家心里都没底”。高楼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简称“美丽办”)负责人张士数说,如何打造一个雅俗共赏,个性鲜明的“美丽乡村”,是摆在“美丽办”面前的大问题。
实施工程建设,没钱万事难。和我市其他镇街相比,高楼镇地处山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差。很多村集体缺乏资金,更别提动辄上百万元的施工经费了。美丽乡村建设实行的是以奖代补的经费方式,由村集体作为实施主体,所有工程先垫资建设,等全部验收合格后,再由市里奖励资金的70%到90%,奖励年终才发放,验收合格、审价后再拨款,垫资非常困难。
第三个困难,就是人的问题,部分群众对美丽乡村工作缺乏理解,观念保守,不愿改动;有的村情复杂,拆违工作涉及部分村民的直接利益。“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施工队进场施工,一户居民竟然要他们先给红包。”张士数回忆起来一脸苦笑,工程实施推进的难度可想而知。
先行规划定主题全国广发“英雄帖”
没有先例,规划先行。为了真正达到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高楼镇在美丽乡村规划初期就对各村的文化和特色进行充分挖掘,研究每个村确定创建主题,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塔石村围绕绿道和田园文化,确定了“梦幻田园,养生乐园”的主题;塘岙本来有个很大的河塘,景观改造围绕整个荷塘进行,主题为“荷塘鱼场,莲岙养生”;小净水村有天然的竹林资源,它的主题是“竹海流觞,清净世界”,平阳坑本来就是一个古埠口,其建设的主题是“三港古渡,清韵水街,时代记忆”……这些诗意化的名字为村庄建设定下了基调。
为了解决垫资和技术问题,高楼镇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在全国发布“英雄帖”,公开招募有实力的施工队伍。2014年初,招募到了8支专业施工队。这些队伍经济实力强,可以先行垫资,在技术上也有保证。同时,镇里出资800万元作为周转资金,用于暂支施工队的基本的人工费用,保证正常的运作,这在瑞安全市都是没有先例的。
而最难的,是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农民的想法是很淳朴的,蓝图再好,但一旦触动他们个人利益,再好的想法也绝难实施。对此,高楼镇“美丽办”的工作人员采用的是“一线工作法”。
汗水和感动
周一、周三、周五到村里办公,周二、周四在镇里处理其他事务,周六、周日及节假日不休息,吃住在一线、工作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一线,这是高楼镇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线工作法”。
一年到头全无休蹲守一线解难题
2014年5月,张士数带着工作人员来到坳口村办公楼“安营扎寨”,包括“美丽办”工作人员、施工队负责人、镇里相关驻村干部共15个人,一人带两套衣服,一套被褥,一辆自行车。这样的队伍着实让村民们惊讶。
“美丽乡村建设都是在农村里,村干部们跑到镇里,少说也要半个小时,如果我们贪图方便坐在办公室里听听报告、开开会,这事情肯定弄不好。”张士数说,办公地点设在坳口村,一方面是因为这里工作推进难度最大,其次则是这里离平阳坑、东源、塔石等村庄都很近,方便随时到各村调查办公。
坳口村是美丽乡村工作的重要突破口,鉴于该村住房十分困难的实际情况,镇党委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村拆改建的建设模式。然而,许多困难始料未及。工作人员发现,该村原筑于山脚,京屿线擦村而过,全村拆改建审批时出现公路、山体退界空间不足的问题;全村土地性质为一般农田、容积率无法核定等一系列问题。
张士数说,面对这些困难,他和村干部每天一个一个部门地跑,有时为等一个领导甚至会在办公室门口蹲守好几天,简直到了“死皮赖脸”的程度。此外,许多村民对于房子如何审批、需要哪些证件、建成后如何分配都不太清楚,部分村民对他们的工作也不理解。“审批建设手续最终用8个月跑了下来,几乎放弃全部休假时间,这些我们都扛了下来,但是面对一些村民的风凉话,有时真是委屈得想哭。”
幸运的是,通过“美丽办”工作人员的不断奔走,坳口的建设得到了市交通、土地、规划、农办等职能部门和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到现场进行办公,为村民补办房屋审批手续,银行工作人员也到现场办理住房贷款等。在施工过程中,“美丽办”的工作人员还在现场接受群众的咨询,对一些技术难题直接召开专门论证会议,就地解决。不懂技术的驻村干部也没闲着,每天到村做到一个“盯”字。通过近一年的努力,硬是探索着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农房拆改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子。
无论几点随叫随到深夜开会家常便饭
“镇里的干部到村里指导工作,对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很大。”平阳坑村委会主任谢卿黄说,去年4月份村里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部分村民质疑,这么大的工程量,农村里能搞得起来吗?
“没想到镇里是动真格的,就算到了晚上十点多,只要有问题一打电话,干部就跑到村里来了。”谢卿黄回忆起来很感慨,因为夏天天热,不少施工是在夜晚进行,“美丽办”工作人员经常到现场巡视、协调,工人工作到几点,他们就守到几点。
除了现场监督,开会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晚垟头村支书朱如高说,因为村中资金匮乏,建设工作一直难以开展。有一次,他到坳口村的“美丽办”指挥部开会,会上他提到能否增加晚垟头村的以奖代补的比例,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原来我们想,向镇里开口要钱,人家能够考虑就已经很好了,没想到镇里不但重视,还直接在会上探讨详细解决方案。”当天晚上这场会一直开到了深夜10点多,经过充分研究,“美丽办”决定将晚垟头村两个重点工程的以奖代补比例从70%提高到90%报市里审批。“资金问题解决了大半,村里一下子就有了底气。”朱如高激动地说。
大热天骑车汗流浃背衣服晾干一穿就走
蹬着自行车走村入户,顶着烈日每天来回骑行十几公里,这是“美丽办”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2014年工程进度最紧张的日子,也是太阳最毒最辣的时候。坳口村支书王学开好几次都看到张士数等人从外面一回来,便会把衣服脱下来一拧,汗水哒哒往下掉,“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后,把脏衣服随手洗了洗,往树枝上一挂,晒了一下,拿过来继续穿着又走了。”王学开说。
一线办公,让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针对现场做出实际的施工调整。上河头村原来设计的是古色古香的挑檐,搭配灰瓦白墙、仿古木窗棂,塑造水乡特色风格建筑。但村民们并不这么看,不少村民觉得墙上贴瓷砖要比白墙更好看,木质窗棂开窗不方便。工作人员充分尊重村民的看法,修改方案,采用现代风格的挑檐,该村的建设工作推进很快。
为了方便沟通,充分了解各村工程实际进度,“美丽办”创建了一个微信群,工作人员需要每天都到现场拍照,将各个村庄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实时发布,共同探讨问题,相互比较各村的进度,一遇到问题就到现场解决。
“这种疯狂的干劲儿,我从未见过。”一名村干部说。记者看到,当时张士数还在工作微信里写了一首鼓励大家的诗,生动描述了美丽乡村工作的困惑与思考、希望与激情:为梦想/可以汗湿一衣/用清泉漂一漂/抖一抖/披着便可继续出发……走过九月/明天/谁还能和我/一起翔鸟薄天。
成果和欢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种真诚和敬业的态度感染了很多村干部和村民,大家群策群力,为美丽乡村添砖加瓦。
真诚敬业感动群众群策群力大力支持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获得了所在村村干部、村民们的积极配合,塔石村发动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基金会,由村中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牵头筹募资金,先后筹集了近百万元。
南山村由村里村长书记带队,向一些村里出去的成功企业家等筹款,发挥各种人脉资源,先后筹集了两百多万元;大京村、徐垟村靠近河道,村民们利用遍地可见的砂石资源做原料搞建设,省了不少材料费用。陈朝静则牵头成立了村美丽乡村建设志愿者办公室,组织村民清理卫生死角,针对规划设计、文本申报、政策处理、环境整治等出谋划策。据统计,高楼镇去年全年村内项目建设投入达1.2亿,其中财政投入仅占3200万元,社会投入达74%,创造了省内最高社会投资建设美丽乡村的比率。
美丽乡村考核全市第一拖后腿的村庄飞速完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高楼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全年启动建设村内项目92个,共计投入4800多万元,拆改危旧房100多间,绿化5万多平方米,改造和粉刷墙体20多万平方米,在建的15个美丽乡村面貌一新。2014年美丽乡村绩效考核列全市第一名。据统计,2014年,各村景观线游客达6万人次,共接待各地党政考察团22批次。2015年4月份,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同志在调研绿道沿线时,高度评价坳口村的建设模式,他指出坳口的模式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村庄旧貌换新颜,有了示范效应,其他工作也顺利起来。原来小净水村的建设进度一直比较靠后,后来塔石村建到一半的时候,工作人员带着小净水村村民到塔石转了一圈,“建好了,都是我们自己的。”大家的思想很快就统一起来,小净水村的改建工作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完成了。
七旬老人唱起歌美丽生活在眼前
今年3月份,“美丽办”工作人员将多个村庄的变化发在了微信公众号上,前后一对比,引来很多市民的惊叹,“这还是原来的高楼镇吗?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惊艳!”
“原来我们这里农户住房,一个月最多租金也就几百元,现在做成农家乐,有的一年租金有近十万,村民的收入大大提升了。”塔石村75岁的杜宝妹老人笑着说,她是塔石改建的第一户,当初曾经为了说服她,镇里的工作人员算是磨破了嘴,现在她家里也办起自行车租赁,老人家不用下地干活了,一辆自行车租一小时20元钱,每天络绎不绝的游客能带来不少收入。
“长路不用脚来走,耕田不用牛来拖,美丽生活在眼前,千家喜来万家笑!”坐在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干净整洁的村庄,杜宝妹又唱起了她十几岁时学来的歌,“你说现在不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吗?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