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京郊多处古村落保护陷窘境:在危机四伏中求生

2015-06-04 10:27:34  来源:新京报  作者:SystemMaster

京郊古村落:在危机四伏中求生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爨底下等多处古村落民居保护陷入窘境

灵水村举人刘懋恒宅,门外的石墙上写着“过往行人,危房远离”的标语。采写/摄影 新京报记者 贾世煜

5月22日中午,90多岁的杨文忠坐在大院门槛上,倚着门边的雕花石鼓,低头打盹。门前的道路空无一人。

他的身后,是北京市房山区水峪村的杨家大院。这处四进四合院是杨玉堂父子靠经营八座煤窑发家后建的,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被视为村里最具代表性的古宅。根据记载,杨家大院按阴阳五行设计,宅院共四套,房三十六间,门楼内壁和山墙前脸有各种石刻砖雕。

如今,大院里只住着几位耄耋老人。不少房间门窗都已破落,其中一间房子墙身出现1米长的裂缝,屋檐一侧甚至支上几根木棍。石墙一隅,“房上危险,走路请注意安全”的标语已经模糊。

在这个小山村中,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还保留着100多套、600余间。

杨文忠曾试图花钱请人修缮房屋,被村里拒绝,理由是保护文物。他说村里也一直说修,但迟迟没有动工。

不像灵水村等古村落,这里没在村口设点收售门票,可不时会有城里人慕名而来。

随着很多村民外出谋生,“空心化”难以阻挡,多数院落都已关门闭户。古村落在古民居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窘境,并非只存在于水峪村。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京郊水峪村、爨底下、灵水村、黄岭西等多个古村落发现,多个村子的古民居都正在或已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多位村民和村干部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多数村子对古民居的保护存在困境。一方面,产权属于村民,面对村民自发修缮或破坏,村里难以管控。另一方面,作为文物,村里若要进行修缮需向多个部门打报告审批,费时费力。

多处古民居已成危房

5月25日下午,站在自家古宅门内,北京市门头沟区灵水村村民张翠花指着院内仅存的一处古屋(其他房屋在抗战时期被烧毁)说,这房子现在是危房了。“每天游客过来参观时,我都提心吊胆的。”

张翠花的家,是灵水村颇为有名的一处“举人宅院”——刘懋恒宅。这座古宅于清朝康熙年间刘懋恒中举为官后重修,是山区乡村极少见的五进大宅院。因走出了刘懋恒等众多举人,灵水村又被称为举人村。

从2013年下半年,灵水村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热播下走红后,张翠花家的游客成倍增加。人来多了,她开始担心,那栋古屋房顶已开始塌陷,如果伤到人怎么办?

古屋一侧,数根2米多高的木棍搭起木棚,支撑在屋檐下,防止险情发生。在《爸爸去哪儿》剧组选址时,这栋古屋,成为张亮父子住了数天的四号院。

张翠花不愿看到古屋的衰颓。她一直有个心愿,想花钱翻修屋子,但终因财力不济作罢。村里也曾说过要出钱修缮,却迟迟不见动作。

“这是我自己的房子,我也不能埋怨说村里不给修。”张翠花叹了口气,她和儿子正在攒钱,打算明年翻修房屋。

相形之下,爨底下村的诸多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四合院少有危房。但与之相反,村民在自家房屋上的私搭乱建,正在破坏古民居风貌。

在北京古村落中,发展较早的要数从1995年便走上开发之路的爨底下村。目前,爨底下村共有50家接待户,几乎家家户户迎客。

周成得家便是50户之一。最近他发现,一些村民在自家屋顶搭起彩钢板棚子,“这样可以多容纳几十人吃饭。”

在包括周成得在内的多位村民看来,这样的私搭乱建长此以往,很可能导致爨底下村失去原有的韵味。

就连游客,也有此类担心。5月25日,一位游客来到周成得家。听到游客询问客房内是否有卫生间,周成得下意识回答,“就准备修一个呢。”

这位游客并不买账,“千万别修,你一修这房子的味道变了,大家就都不愿意来了!”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