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手记:见到崔秀荣老人时,她正在家里干农活。听说笔者采访她,她专门换了一身衣服。虽然老人没怎么上过学,也不认识几个字。但走过80多年岁月的她深感幸福得来不易,当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时,她心里对党和政府怀揣着说不出的感激之情,这也成为她的初始动力。
一个人一天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17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同一件事。
一把竹扫帚,一副热心肠……凭着这两样儿贴身又贴心的“法宝”,封丘县黄德镇蒋西村一位83岁的高龄老人,一位平凡的基层农妇,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事儿。老人叫崔秀荣,17年来义务为村里打扫卫生,各家的房前屋后及周边街道是她成就义举的“主战场”,村民们都热情地叫她老崔。
初冬的早晨,微风带来阵阵寒意。83岁的老崔正两手握着扫把顶端,双腿微曲,熟练地将落叶和垃圾扫拢,中间还不时地弯腰捡拾垃圾袋及其它杂物,额头、鼻尖、脖子上挂着汗珠……
左邻右舍的村民们告诉笔者,老人平均每年要用坏六七把扫帚。17年来,不管是寒风刺骨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人们总能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在街边巷尾打扫的场景;17年来,蒋西村的村道由最初的烂泥路变成了现在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但不变的是她来回奔走清扫路面的身影;风雨无阻的义务劳动和耄耋老人坚守打扫的身影,已经成了这条村道上让人动情的一道风景。因为她的存在,村垃圾池里的垃圾不会超过1天就会被运走,路两边的杂草都被她用小铲子清理得干干净净,她的凡人善举,不仅赢得了当地村民的敬重和交口称赞,还带动了村民们养成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走进崔秀荣家的屋子,笔者看到桌子、床铺一尘不染,她的老伴儿静静躺在床上,整洁的屋内没有一丝异味。崔秀荣端来一盆水为老伴儿洗脚,连每个脚趾缝都清洗得干干净净。崔秀荣说:“我每天都给老伴儿抬胳膊活血,每3个小时帮老伴儿翻一次身,不然他身上容易长褥疮。”天气好时,老崔还会推着轮椅带老伴儿到屋外晒晒太阳,天气凉了,及时给他添加衣被。自从5年前老伴儿瘫痪在床,给他按摩、擦身、喂饭、清理大小便就成了崔秀荣老人每天生活的“必修课”。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无数个日日夜夜,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身为妻子的责任。
2005年冬天,崔秀荣老人因病住院,在病床上,她还不忘嘱咐儿子:“这几天,我没去村里打扫卫生,街道肯定很脏,你们不用在这里照看我,抽空去村里打扫一下卫生吧!”出院后,儿孙们都劝她在家里休息几天,然而第二天一早,她又蹬上三轮,扛着扫帚出现在大街小巷。
“他们母子俩从早扫到晚。老崔年纪这么大了,既要照顾在家卧床的老伴,还要领着智障的儿子义务扫地,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一名路过的村民说。遇到有风的时候,刚打扫干净的地面又吹来了垃圾,老崔会一天清扫好几遍。
看到街坊邻居都在夸她,崔秀荣有点儿不好意思:“我就是个普通人,看着不干净的地方,就想扫扫。”她觉得这都是应该做的,不值得表扬。
“我年纪也大了,等我扫不动的那天,我就要用这张嘴去告诉他们,路该怎么走。”崔老太太说,她现在做这些,是在用行动告诉人们做人要踏实,要为别人着想。
17年间分文未取,只要村民唤一声“老崔”,她就觉得温暖有力量。17年来,扫帚用坏了上百把,每次清扫完垃圾,她都把塑料瓶子和废纸变卖,用这些钱再购置新的清洁工具。她的举动已经感动了许多人,沿街商户和许多村民都自觉加入到清扫街道的行列。
“老太太都80多岁了,还天天义务劳动,我们年轻人如果乱扔垃圾,心里都过意不去。”临街商户刘成立说,“现在我们沿街商户都自觉地把门前的垃圾清理掉,还会时不时帮助崔老太太打扫卫生。”
如今,在崔秀荣老人的带动下,当地群众都养成了自发地维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好习惯。多年来,蒋西村一直是远近闻名的环境整治示范村。村支书卢冬领感慨地说:“崔秀荣的功劳最大,她的榜样带动效果比村委会的大喇叭喊上多少遍要强得多,这效果强到骨子里了,把‘美丽乡村’这股好风气刮起来了,并且是越刮越美、越刮越好!”
告别崔秀荣老人时,她说自己还要继续扫下去,直到扫不动为止……
(张沉浮 尹祖涛)
编辑:豆豆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