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149.7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80余万亩,产量58万吨,位居重庆市前三位。在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中,开县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机制,走出了一条现代农技推广的群众实践路线。自2009年以来,全县粮食生产实现了“五连增”,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粮食生产两次创世界同纬度高产纪录,四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科技示范田里的“较量”
今年的插秧时节,开县大德镇天宫村朱占昌的一块稻田与往年有些不一样,因为这块田被开县农委确定为科技示范田。
开县农委分管粮油的副主任王洪开亲自下田拉绳定距,亩植密度要达到1.2万窝以上,全部实现双本插,比一般农户的“稀大窝”种植密度提高30%以上。
围观的群众都不相信这么密的秧会有好收成。一位60多岁的大爷说:“我种了几十年的庄稼,从来没栽过这么密的秧,俗话都说‘稀秧结大谷,秧密一把草’。”
面对群众的怀疑,科技人员没有争论,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这是新技术与农民传统种植习惯在“较量”,只有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才能打破传统,让新技术生根发芽。
其实,这一幕只是开县农技推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技术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开县农委在全县大力开展了“十百千万”科技推广服务活动,每年选派100名中高级农艺师,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科技示范户“点对点”对接帮扶,在示范田里建立高产示范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对示范片生产用肥、用药给予倾斜,对达到规定产量水平的科技人员予以2000-4000元的表彰奖励,把科技示范田建成农技推广的“桥头堡”和“辐射源”。
今年,在大德镇天宫村,开县农委的分管领导和科技人员每周到田入户指导一次,和示范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育秧、插秧、田管的关键时节,分别发动种植大户到示范田观摩学习,把技术培训从教室搬到了田间。通过对比分析,让农业新技术在种粮农民的田间开花、结果。
“近5年来,全县累计创建科技示范片1200余个,平均亩产增加20%以上,水稻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的百亩示范片150余个,辐射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示范带动农户规范化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累计增粮3000万斤以上,对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县农委主任刘沛明说。
高产创建片里的“优待”
在开县岳溪镇九亭村,只要提到再生稻,老百姓就会特别来劲。“就算政府不扶持,我们自己也要种。”多年的庄稼老把式李贤中如是说。
岳溪镇是开县的产粮大镇,再生稻一直是该镇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业。“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再生稻生产,市农委把我县列入了‘再生稻振兴计划’,在岳溪镇实施‘中稻-再生稻’增产技术模式攻关。”刘沛明介绍,开县农委成立了技术攻关领导小组,派驻了水稻产业首席专家长期蹲点,科学制定技术方案,每年对农技干部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和高产示范现场观摩学习,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镇农业服务中心实行农技干部‘技术四包’,即万亩示范片包村,千亩核心片包社,百亩攻关片包户,高产攻关田包地。”刘沛明说,“在技术培训上,从育秧、栽插、管理、施肥、治虫,每年开展4次以上的集中培训,技术人员亲自在田间示范,增强培训实效;在农机农艺融合上,将农技人员与农机大户联合起来,鼓励技术人员以技术、资金、农机入股,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耕种服务队和植保专业队,对水稻实行统一机械化育插秧、病虫统防统治,财政再给予燃油、农药等物资补助。”
岳溪镇九亭村农民说,农机化减少了劳动量,还能实现头季稳产、二季增产。2013年,在岳溪镇实施的“中稻-再生稻”百亩攻关双季单产达到1235.7公斤,千亩示范达到1117.51公斤,首次突破千亩连片示范平均亩产1100公斤大关,创世界同纬度地区千亩示范片“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纪录,《中稻-再生稻健身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还获得了2013年度开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首席专家的电话热线
在开县农委水稻首席专家刘成家的办公室里,每天都会接到不同农民打来的技术咨询电话,请教药怎么打、秧什么时候插、肥什么时候追等问题,就连首席专家的手机也成了农民朋友的热线。
近年来,开县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上,大力尝试农业产业首席专家带团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对农技推广的技术领军作用。2012年,从全县农业产业高级技术人员中公开遴选了14名农业产业首席专家,颁发聘书,每届聘期3年,每年每名专家安排科研经费15万元,建立科技增产攻关模式,带动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抱团发展。
“同时,我们公开专家热线电话,建立县、镇、村、组和普通农户‘五级’三农手机短信、手机微农信等服务数据库,由专家团队定期发布病虫情报、科技示范、田间管理等农技服务信息,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开县农委粮油科副科长谭小琴介绍说。
近3年来,开县已累计投入科研经费630余万元,建立科技增产攻关模式42个,受理为农服务技术热线电话2万余个,发送便民技术服务信息10万余条(次),带动农机农艺技术推广服务面积10万余亩,对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编辑:麦穗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