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穿行芦湖街道的乡村,蓝天白云下,绿树环绕着干净整洁的村庄,清新的空气沁润着微微的稻香,一条条干净的道路,两边有花有草,路面干净整洁,路旁的绿化树长得郁郁葱葱,宜人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每隔一段距离,路边就有一个蓝色的垃圾桶,不时有保洁员清理桶内的垃圾。
芦湖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明光道出了这一可喜变化的原因:“我们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今年以来,芦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统筹城乡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多措并举,建管并重,通过“整治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构建长效机制”三项措施,强化“宣传发动、组织领导、财政投入、素质提升”四项保障,实现“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提升,开展城乡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初步建立“户集、村收、街道运、县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理顺城乡环卫管理体制,街道57个农村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开展清洁行动 消除“脏乱差”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围村到处撒”,曾是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写照。为改变这一状况,芦湖街道强化措施,积极开展城乡清洁行动,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
芦湖街道成立了由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出动宣传车,设立宣传点,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余份,制作墙体漫画20多幅,在街道营造了城乡环卫一体化携手共建、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在城区,街道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卫生死角安排人员、车辆集中清理,先后组织各类专项行动20余次,出动人员700余人次,车辆150车次,清理大小垃圾死角60余处,清理各类垃圾100余方。在农村,广泛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彻底整治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三大堆”和卫生死角,治理乱堆、乱搭、乱建等影响村容村貌行为,57个村共清理各类垃圾2万余方,规范建筑临时物件堆放和建筑垃圾清运,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加大投入 加强设施建设
近年来,芦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环卫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处理一体化步伐,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2014年6月,投资 360多万元建设的芦湖街道生活垃圾转运站竣工启用,日处理生活垃圾3吨左右,承担芦湖街道东部57个农村26000多名群众的生活垃圾转运。筹集资金15万元,为村配备垃圾收集箱589个,购置垃圾收集车1辆,开展农村垃圾日日收集清理工作。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粉刷墙壁30000平方米,喷涂墙体宣传画200余幅,完成墙体改造7000多平方米,硬化村级道路12900平方米。说起如今村居环境的变化,果园村党支部书记张举俭高兴的说:“近年来,街道为我们安了垃圾桶,还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的环境大变样!”
建章立制 实现规范管理
芦湖街道从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制度机制入手,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街道实际,制定出台了《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实施方案》、《保洁作业考核评分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突出了工作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街道和各村居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每个村居都确定一名村级环境卫生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辖区卫生管理与保洁员考核。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根据村级人口数,选配村级保洁员189名,纳入街道靓芦保洁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做到统一着装、统一配备工具,每天确保到岗到位。严格村内垃圾一天两收集、一天一清运工作机制,实行户中垃圾袋装化,村级卫生管理员及时制止乱倒垃圾、污物、污水等行为,做到村内无乱扔乱放,确保村内环境整洁。通过“户集、村收、街道运”,健全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健全了日常作业标准、建立了长效监督考核机制,提高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丁家村的陈飞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环境确实是好了,垃圾日产日清无死角。出来逛逛,到处都干干净净的,看着心情就很好。”
和谐城乡环境,造福百姓生活。“我们全方位提升街道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就是要积极推进环卫资源、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的、更好的环境卫生服务,让芦湖群众的生活更幸福。”街道党工委书记孟呈文表示。
编辑:麦穗 责任编辑:颜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