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巴蔓子与忠县“三月会”

2018-06-11 10:21:35  来源:忠州新闻网

在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某商场地下室里,深藏着一座年代久远的坟墓。阴暗潮湿、冷清寂寞,一道铁门将外面与室内截然隔开,铁门上终年挂着一把陈旧的大铁锁。就在这个无人光顾的角落里,却长眠着一个曾经忠义盖世、威震巴楚的英雄。他,就是古代巴国大将军巴蔓子。

巴蔓子其人如何?

翻开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我们会读到一段有关他的动人故事:“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这是关于巴蔓子的最早记载,即世传所谓“巴蔓子刎首留城”的故事。巴蔓子一腔忠义,舍身为国,气贯长虹,赢得了世世代代“巴人”的崇敬。至今,在重庆乃至鄂西仍广泛流传着他的故事。有趣的是,除了渝中区之外,忠县和鄂西都有传说中的巴将军墓,且都认为巴蔓子是出生在他们那里。仅此一点,亦足以说明巴蔓子之深得人心。

巴蔓子究竟是哪里的人?这是需要一番考证的。

相比之下,忠县的证据显然要充分得多。忠县人认为,巴蔓子出生在忠县城(虽然那时并不叫这个名字),他的出生地之前一直叫“蔓子路”。他曾在城北四十里的高山上扎营驻兵,旧址世称“巴扎营”,这也是“巴营乡”的来历。他作为巴国将军,当时驻守忠县,阅兵的地方人称巴王台。唐代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登临凭吊,作诗曰:“迢迢东郊上,有土青崔嵬。不知何代物,疑是巴王台……”忠县就是许诺割让的三城之一,他接见楚使刎首留城的故事就发生在忠县,忠县人甚至知道那个难忘的日子就是农历三月初四。巴蔓子慷慨自刎的地方,曾经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树有一碑,上刻“巴蔓子刎首留城处”八字。古今流传妇孺皆知的民谣“上三步、下三步,中间有棵黄葛树……”指的就是那个地方。巴蔓子的夫人姓萧,是忠县城西人氏,当巴蔓子舍身尽忠时,萧夫人也以一腔忠愤自刎殉情,故忠县人对萧夫人亦崇敬之至。

忠县县名的得来也与巴蔓子有关。那是唐贞观八年,朝廷追念巴蔓子守土之忠和严颜(东汉末年武将,初为刘璋部下,担任巴郡太守),始将临江改为忠州。人们尊巴蔓子为巴王,为土主(真正的巴王反而被遗忘了),立庙奉祀。在境内著名的风景区石宝寨,人们还塑造了一组“巴蔓子刎首留城”的群像。如此种种,可见巴蔓子一直影响着忠县,并活在世世代代的忠县人心中。

忠县人用各种方式纪念巴蔓子,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初四——即传说中的巴蔓子忌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来纪念巴蔓子刎首留城的忠义之举。这一天就叫做“三月会”,由于尊巴蔓子为土主,故又称“土主会”。

“三月会”始于何代已无可考,但至少在明代已具相当规模。那时每年邻县人纷纷前来赶会,最远有来自数百里之外的铜梁、合川者,搞得道路堵塞,游人相踏。有一年竟造成流血事件,以至县令惊呼:“不能以崇德报功之事,作角胜斗靡之伤”。事见明代忠州县令陈秉彝所作《禁土主庙大烛记》,其文有云:“每值会期,旗帜塞巷,金鼓鸣街,彩亭锦棚,相望盈道,乡城士女,走相拥挤,其男女之别已不讲矣。更可恨者,炙蜡烧烛,其大如囷,饰以锦绣珠玉,以三十二人撵之,环游城闠,三日乃止。他邑之逐逐来者,亦复效尤,就中如合州、铜梁、云阳、梁山,其奢华更过于本地。如彼此相逢,多两不相下,虽地方官不时弹压,而会大人杂,势难禁止,即如今岁二月二十九日,合州士民秦书绅、张万选等,与石柱宣尉官家属赛会争道,酿成巨案,两伤人至二十七人之多,除照例详办外,此种积习如不严加禁止,恐日后更积重难返,嗣此以后,尔士民务须遵守巡道暨各上宪批示。每过三月三(疑为四)日,不准妆演亭棚鬼吏鬼差,并不准人持器械,只许衣冠诣庙酬神,倘不遵循,如法定拟,尔士民其敬凛之。”县令下令后,“其大如囷”的蜡烛便不再用了,但“三月会”依然热闹非凡,历300年不衰。

“三月会”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代代相袭的典章制度,一点也不能乱来,如稍有未合,必须在四月初四再举行一次“四月会”来补偿。

在“三月会”的头一天即三月初三,要举行庄重的“扫街仪式”,为第二天的庙会作准备,所谓“贵人出行,清洁四面”是也。“扫街仪式”例依巴国旧俗,行巴人礼数。“扫街”前,先由两名青年扮成“报子”,背插令旗,手击锣鼓,于辰时从巴王庙出发,沿庙会将要游经的路线绕行一周,是为“头道报子”。少顷,“二道报子”出发,仍绕行如前。再次,“三道报子”出发。“三道报子”之后,扫街正式开始。扫街队伍由全身披挂头戴面具的土地神持杖前导,黑白无常、判官小鬼、牛头马面、鸡脚神依次随其后,土地神为木偶,其余凶神恶煞均为真人所扮。一时满街肃然,小孩们都往大人身后躲。行列最后是一队手执扫帚或响篙的小鬼,沿街边走边吼,并不认真扫地,只是象征性地摆动一下扫帚,用以驱邪逐魔。这一天,都说多少要点“扫街雨”,“扫街雨”者,“洗(喜)雨”也,人们认为那是巴蔓子在显灵,即使那天没有下雨,老人们都说他们看到了雨滴,还看得清清楚楚。

三月初四为正式庙会,万众云集巴王庙外,热闹非凡。不同于头一天的是,这天必须天清气朗,绝不能下雨,否则对不起巴将军。

这里要顺便介绍一下巴王庙。

巴王庙建于何年已无可考,现在可知的巴王庙是宋代重建的。《蜀中广记》称:“忠州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岁三月四日,太守以豕帛致祭,先期土人具千斤蜡烛祀之。宋为永贞祠,今为忠贞祠。”到民国时,巴王庙仍然香火很旺,庙内供奉着巴蔓子夫妇的高大神像。与各地不同的是,这两尊神像的头和四肢都是活动的,移动起来还会点头挥手。本来早先的神像是泥塑的,头手并不会动,但有一年(谁也不知是哪一年)从长江上游漂来一根大圆木,流到萧夫人娘家萧公殿外的鸣玉溪口,转来转去再不走了。众人把圆木捞起来,认为这事来得有些“神”,不知如何处理这根圆木。这时一位老者飘然而至,说:“巴王像早该重塑了,这圆木漂流千里,来到萧公殿前就不走,莫非天赐良材塑巴王神像?”这一说,大家都觉得有道理,回头看时,那老者已无影无踪了,众人愈觉得这是天意,于是巴蔓子夫妇便从结结实实的泥身换成了活动的木身。巴蔓子像头戴珠玉王冠,身着绵绣龙袍,坐于虎皮褥子之上;萧夫人凤冠玉佩,端庄祥和,胜似皇后。两侧各立一武士像,持戈仗剑,日夜守护神灵。这巴王庙到了每年三月初四,便成了庙会的中心。沿庙一带摊店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赶会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远胜过元宵、中秋。

三月初四上午,依然是“三道报子”先后出发,然后是声势浩大的庙会游行。

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两支管长7尺的大喇叭,四面径大3尺的铜锣,一个径大6尺的皮鼓,鼓锣齐鸣,声传数里。紧挨着是一面白绸大直幅会标,上书“巴国土主蔓子将军刎首留城纪念”十四字。抗战期间,又新增了两条大横幅,上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肃清卖国求荣的汉奸走狗”,算是巴蔓子精神的古为今用。随后是土地神上路,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分列其后,最后是三队古装士兵,一队执神幡、一队执火旗、一队执“肃静、回避”道牌。这些是游行队伍的第一部分,是专为巴蔓子将军出游鸣锣开道的。

游行队伍的第二部分由“二十八宿”走在前面。传说东汉光武帝昆阳被围,玉帝命“二十八宿”下凡变成二十八员勇将为光武帝助战,使光武帝转败为胜。忠县人认为巴蔓子也理应受到“二十八宿”的保护,于是将“二十八宿”纳入了“三月会”的队伍中。“二十八宿”分别以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物来代表,如赤须龙代表吴汉,虎代表马武等。这些都是用锡铸造的,每样一对,形象逼真,熠熠生辉。每个星宿下安一长杆,由二十八人高举游行,声势浩大,活灵活现。

“二十八宿”之后是三十六架阴阳彩亭和彩棚组成的异彩纷呈的行列。所谓彩亭,是用木料做成的床形平台,下面由人扛抬,上面将流传的民间故事戏剧片断,如“打虎收孝”“穆桂英挂师”“八阵图”“空城计”等惊险优美的造型巧妙装置在彩亭上。阴亭子以纸人造型,阳亭子由活人扮演。纸人好办,活人却有些为难,因为一个造型动作——或坐或跪、或举剑或被缚,要保持较长时间都很困难,于是便把全县的乞丐找来充数,只要让他们浴沐更衣,再饱餐两顿,什么都好办,没想到乞丐们登场,满城喝彩。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人们还将东条英机、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丑类搬上了阳亭子示众。彩棚是用竹竿和彩绸扎成的凉亭,由4人扛抬,里面表演节目或演奏音乐。

接下来是明轿和顶马。明轿是四面无帘的轿子,装饰非常华丽。坐明轿的都是10岁以下的女孩,她们扮成古代少女,风姿绰约,十分可爱。顶马是用彩绸装饰的高头骏马,由10岁以下的男孩骑坐,取戴顶子打马游街之意,故名顶马。骑顶马的男孩多扮成文官武将,全城共选13名男孩,各骑一匹顶马,前有马夫牵引,旁有仆人扶持,故又称“十三太保”。这“十三太保”都是富家子弟,有的着元帅服,有的着总统服,一个个穿金戴银,神气活现。马身上也缀满了各色花朵和锃亮的铃铛,威风凛凛。

明轿顶马之后是彩龙戏宝。彩龙均以绸缎为衣,舞龙者一律着特制的服装,全城东中西三关彩龙颜色各异,西关白龙、中关黄龙、东关乌龙。白黄乌三色共数十条彩龙首尾相接,翻滚扑腾,鳞光闪闪,煞是壮观。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关赛宝”,所谓“宝”,即是舞龙用的龙珠,各关人都将珍宝拿出来,扎在直径约8寸的龙珠上,再将龙珠装在支架上,使其可以随意转动。支架用彩绸装饰,由一人举着走在彩龙前面,上下左右变着各种花样挥动,逗引彩龙狂舞向前。早先多用金银首饰、珠玉翡翠等混扎成“宝”,民国以来又增加了手表、奇花异草等新物件,真是花样百出,“宝光”四射。这实际是炫耀财富,所以称为“赛宝”。

紧跟着是狮象齐舞,彩船高跷并出,狮群中既有青狮也有黄狮,更多的是花狮,一个个色彩斑斓,摇头摆尾,生动活泼。那扮演大头和尚和尖嘴猴子的人更是使老年人开怀大笑,小孩如痴如醉。几十个少年用香盘端着寿桃(面粉蒸制涂以色彩)跟随其后,这些少年在游行结束后将得到奖赏,而奖品就是这些寿桃。这对于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种荣誉,人们认为他们日后会得到巴蔓子神灵的护佑。

各民间组织、里巷学校、店铺作坊,以及外地来客和各乡镇选送的吹鼓手,都列入这第二部分游行队伍,使这部分队伍异常庞大,光锣鼓队就有一两百人,他们穿红着绿、精神抖擞,各自奏着最得意的引子,诸如“十八癞”“癞十八”“强盗引”“梁山锣鼓”等等,响成一片,摇山动地,充满浓郁的地道民间风味。

第三部分为“神游”,即巴王夫妇神像出游。在前两个部分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尽情渲染下,制造出了一种隆重的气氛,巴王夫妇神像开始出游。

根据世代相袭的规矩,必须让萧夫人像走在巴蔓子像前面。巴蔓子虽被尊为巴王,也只有屈居娘娘之后,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风。据传,有一年“三月会”,由于办会的人思想不集中,萧夫人像还未离座,巴蔓子像就被抬走了。执事者发现这一严重失误后,立即命令停止,让萧夫人像赶到前面去。说也奇怪,那天本来风和日丽,天清气朗,忽然平地卷起一阵狂风,霎时乌云满天,转眼间便大雨倾盆了。这一下整个庙会游行全部泡汤——“三月会”是绝对不能下雨的,于是办会者当场宣布庙会中止,改为“四月会”。

“神游”的前列是两支由8人分抬的蜡烛(明代已禁32人共抬之大烛),接着是许多和尚尼姑边走边打锣念经,再接着是一二十人手提香炉,每个香炉均为红漆龙头木杖支撑,炉内燃点檀香木,香雾袅袅,香气四散。再后面便是巴蔓子夫妇像乘坐的銮驾,銮驾饰以金玉锦缎,流金溢彩,闪烁照人,每乘銮架用8人抬。萧夫人像在前,巴蔓子像在后,均穿戴崭新的袍服(一年一换),异常神圣。最后是一队浩浩荡荡的亲兵护驾,神像出游路经哪里,哪里便点烛放炮,顶礼膜拜。据说巴蔓子夫妇像也喜笑颜开,他们一一向人们点头挥手,表示谢意。

整个游行队伍约有3里长,从巴王庙后的校场坝整队出发,经过白居易种花植树的东坡故地。入东门,过弓箭街,上北门,再经杨柳街、十字街、狮子坝,出西门、过临江岩、跨鸣玉溪,到老官庙。至此略事休息,让巴蔓子陪夫人回娘家,到萧公殿参拜岳父岳母——这是庙会游行的终点。之后,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回城,跨鸣玉溪、过维新街、到蔓子路,至“上三步,下三步”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经严颜桥再返回巴王庙,全部游行遂告结束,这时已是酉时了。

会看“三月会”的,都留意观察萧夫人像在归途中的表情,而并不在乎巴蔓子像如何。老人们常争着说,自己亲眼看见萧夫人像笑了。据说,如果没笑,那一定是庙会没办好,萧夫人不满意,当年也一定不吉祥。其实哪一年“三月会”萧夫人像没笑呢,当初造像的人就将她塑造得满面笑容。

“三月会”的次日即三月初五,县上有关人士照例召开会议,一是总结本届庙会工作,再就是研究下届庙会的有关事宜,同时设盛宴酬答各方人士。

“三月会”到底举行了多少次?如今的百岁老人曾向他们的祖父提出过这个问题,而他们的祖父也曾向自己的祖父提出过同样的问题。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但“三月会”止于何时却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便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忠县不少父老呼吁恢复“三月会”,借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推动商贸工作。“三月会”真要恢复也很困难,但不管恢复与否,将这一段历史告诉后人,却是必要的,这也是笔者的用心。

如今,渝中区民生路的巴将军墓虽然一片冷清,但总还有墓在,没有被破坏。正如那副古老的墓联咏叹的那样:

霸业久销沉,楚子何曾留片土;

荒坟犹耸峙,将军依旧镇三巴!

陈仁德作于1985年,修订于2016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