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部扶贫微电影《感动的爱》在奉节县公映,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片中主人公余国蓉作为生活中的原型更是获得无数点赞。
奉节县新民镇长棚村贫困户余国蓉,现年33岁,2004年患结核脑膜炎,2011年病重恶化经多家医院医治不愈,导致下半身瘫痪成为肢体壹级残疾,7年间花光家中所有积蓄,致使家境严重贫困,还要家人陪护、照顾。2016年6月,余国蓉被送进奉节县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集中供养,她的父母腾出精力在家精心管护荒废多年的脐橙,当年脐橙收入22000余元,接着新栽脐橙苗200多株,这个贫困家庭终于重现生机。余国蓉入住供养中心后得到无微不至地专业护理和细心照料,她深受感动,决定生后将自己的眼角膜、心脏等器官捐赠给红十字会。
自脱贫攻坚以来,奉节县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失能人员,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途径,在全国率先采取贫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方式解决失能贫困家庭脱贫摘帽问题,取得初步成效。截止目前,全县已投入2600万元建成永乐、吐祥、草堂三个失能人员供养中心,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失能人员460名,释放家庭劳动力700余个,每年增收2500余万元。
贫中之贫——失能致贫“硬骨头”
奉节幅员辽阔,境内山高坡陡,土壤贫瘠,沟壑纵横,基础薄弱,是曾经的产煤大县和移民大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新一轮建档贫困村135个,建卡贫困户34185户、贫困人口124425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
全县有因病致贫8192户,因残致贫1855户。2015年11月以来,奉节通过全覆盖、网格化、地毯式入户走访,摸排出失能贫困人员948户1013人,因残致贫比例超51%,因病致贫比例为12.3%。
大多失能人员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需要专人照顾、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等问题,严重束缚贫困家庭发展致富,致使家庭收入极低,居住条件简陋,环境“脏、乱、差”严重,“等、靠、要”思想固化,脱贫信心不足,陷入绝望边缘,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探索创新——集中供养“全托管”
为限时确保孤残等困难家庭如期脱贫,奉节县把供养“失能”释放“有能”,率先对失能贫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作为一项政府兜底的民生工程和公益性事业来抓,研究出台《奉节县孤残困难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生活帮扶试行办法》,采取“试点先行、规范管理、财政托底、购买服务、整体带动”的方式,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失能人员“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能力、助推脱贫攻坚”集中供养模式,有效解决困难家庭的护理负担,释放贫困家庭劳动力,其供养经验在全国交流和推广。
县民政、残联先从残疾、低保、五保等数据库筛选出准入人员,由奉节县民政局、县残联—镇街—村社三级把关审核,对每个申报家庭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确保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五保、农村居住的城市“三无”人员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员(因病需治疗的除外)且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线2倍以下(5520元/年)的每个申请人员符合集中供养条件。
全县整合五保、低保、社会救助、慈善捐款等资金,按1名失能人员1500元/月的标准,由财政统一拨付,政府兜底保障。集中供养中心联合卫计、社保、教委等部门,对于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在医疗帮扶、再就业培训、教育减免等方面提供相应帮扶政策。指派专门医生定时负责失能人员身体检查和常见病处理,重大疾病由政府采取医疗救助方式对其进行帮扶。为入住失能人员建立动态管理档案,负责生活费用和日常管护。
专业照料——体面生活“树信心”
供养中心按1∶7的比例聘请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对供养人员实行专业照料,并科学合理地安排供养人员的饮食、住宿、学习和康复训练,让失能贫困人员过上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
入住的失能人员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交流互动、群体生活,深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他们能安心生活、治疗、和睦相处,减少社会负担。供养中心指导入住的失能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事力所能及的手艺。
集中供养为失能人员找到了家的温馨、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无限的亲情关怀,让失能人员懂得感恩、崇德向善,决心以自己的身心无私奉献、回报社会。
五马镇竹林村的冉良平两兄弟肢残入住后,在供养中心的指导下,用健全的手做工艺鞋底,图案精美,获得好评,自身的获得感、成就感增加,拥抱社会、健康向上的生活信心得到了树立。
释放有能——松绑劳力“促增收”
小投入换取大收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后成本大幅下降,平均每人每月为1500元,1年为1.8万元。保守估算,户均收入可达到政府投入的四倍以上,实现失能人员家庭“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
全松绑促进再就业。平均每集中供养1名失能人员,就能释放两名以上劳动力。而这些挣脱了“束缚”的劳动力,其就业热情极高,健壮的劳动力得到全面释放,实现正常就业到外地务工和本地就业。
释放大潜能助创业。失能贫困人员送入集中供养中心后,失能贫困家庭成员没有后顾之忧,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地理优势和利用各项优惠政策,释放“自己脱贫自己干”的巨大潜能,走出一条自主创业脱贫致富之路。
2016年,白帝镇鸡山村11组贫困户饶付寿将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儿饶舟送入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后,当即作出一个24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决定:养牛脱贫!养牛21头,当年卖了8头,年收入达4.2万元。到2017年底,饶付寿一家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元,是之前的2.5倍,饶付寿继续扩大饲养规模,逐步实现创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