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一响,大肥猪白养。老百姓都害怕患病,但往往事与愿违,不可避免。
重庆市黔江区4.06万贫困人口中,有高达40%以上的家庭是因病致贫,看病难、看病贵成为打赢扶贫攻坚战需破解的首要难题。
2016年以来,黔江区改革公立医院药品销售机制、设立农村贫困医疗救助基金、建立药品代购制度,为破解这一重症开出了一副“药方”。
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2016年7月,黔江区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区中心医院、中医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药品加成,直接按实际进价销售,降低药品费用。
收入减少,医院的利益如何保障?该区以药事服务费方式对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予以补偿,费用由患者个人承担一部分,财政和医保基金补助一部分。其中,门诊次均药事服务费为9元/人次,由患者个人承担2元,财政和医保基金各补助3.5元;住院次均药事服务费290元/人次,个人承担10%,财政和医保各承担45%。
区财政以年初预算、按季预拨、年终清算的方式兑现补助资金。年初将药品零差率补助资金纳入预算,年终对医院工作量增长情况、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清算补助金额。
半年来,此项改革惠及患者22.7万人次,减轻负担812万元;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得以回归,医务性收入占医疗总收入的比重由改革前的6成上升到7成,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得以体现,也激励医院通过更好的医疗服务获得持续发展。
贫困医疗救助,减轻患者医疗费用
尽管现在有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民政救助等医疗保障机制,但对贫困户来说,享受各种医疗政策报销后,需患者自付部分仍是个不小的压力。
2016年,黔江区设立了首期400万元的贫困医疗救助基金,用于专项救助大病、慢病致贫返贫对象。对农村建卡贫困对象和因病致贫返贫的重病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经各种医疗政策报销后,属医疗保险政策内的个人自付部分给予分类救助,即1000元至5万元、5万至10万元、1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70%、80%、90%救助。同时,简化申办流程,对审核公示符合救助的人员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将救助金额支付到银行卡上。
“多谢医疗救助资金帮我渡过这个难关。”黔江区建卡贫困户刘举高说,他今年住了一次院花费5.7万元,符合医疗政策报销的有5.4万元,但除去医保报销、商业保险支付后,政策范围内仍需自付1.23万元,医疗救助资金按70%的比例又资助他8600元,最后自己只花了6700元,切实减轻了自付的压力。
据统计,救助基金一年来累计救助2336人次,支付救助资金391万元。
代购特需药品,减少患者舟车劳顿
中塘乡迎新村41岁的村民邓成英需长期服用环孢素软胶囊,由于这种药没有进入医保目录,区内各大医疗机构均未销售此类药。
此前,她每个月要前往重庆主城医院购买,往返车程需要9个小时,每次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开支超过400元,对这个困难家庭来说是不小的一笔开支。
如何在药品安全和方便群众间寻求平衡点?黔江区经过详细调查,出台了特需药品代购制度,在各医疗机构设立特需药品申报窗口,明确专人负责落实特需药品代购,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像邓成英这样的患者再不用舟车劳顿就能买到和重庆主城价格一致的特需药品。
代购制度实施半年多来,已有800余名患者受益。(易家举)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