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蚕茧摄/杨敏
声音》》
打赢“攻坚战” 阻断“返贫路”
黔江区委书记 余长明
黔江区认真落实“要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准、实、严上下更大功夫,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深化实施“34567”工作模式、深度贫困户兜底搬迁、医疗救助机制、产业租赁扶贫模式、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等创新举措,措施上求精求准,落实上抓细抓小,作风上从严从实,效果上管长管用,于9月10日启动实施脱贫攻坚“百日决战”,确保年底前全面实现“贫困村脱贫、贫困户越线、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帽子”总目标,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下一步,黔江区将以脱贫后扶模式创新为抓手,进一步探索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兜底扶贫等体制机制,深入研究脱贫后扶问题,建立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贫困动态监测筛查、脱贫绩效跟踪管理等长效机制,坚决阻断“返贫路”,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扶贫产业路
数据》》
交通扶贫数据
2013年,黔江区修建农村公路490公里,其中通畅330公里、通达160公里。
2014年,黔江区修建农村公路563公里,其中通畅213公里、通达350公里。
2015年,黔江区修建农村公路860公里,其中通畅680公里、通达180公里。撤并村通畅率100%,自然村通达率100%。
农村居民喝上洁净方便的自来水百日决战 向贫困发起总攻
按照规划,黔江将于今年底“脱贫摘帽”。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黔江大力实施“六个精准”、“六个一批”,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去年,30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50元,5297户19964名贫困人口越线达标,贫困发生率降至3.5%。伴随着近日脱贫攻坚“百日决战”的打响,黔江开始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
9月10日,黔江区脱贫攻坚“百日决战”动员大会召开。黔江决定从2016年9月10日起至12月20日,集中时间、精力、人力,全力以赴开展脱贫攻坚“百日决战”。
其间,黔江将巩固去年已销号的30个贫困村、已越线的5297户19964人的脱贫成果;同时,完成35个贫困村销号、现行标准下6395户24335人的“越线”任务。到今年底,全区65个贫困村销号、11692户44299人越线,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帽子,并顺利通过市级和国家评估验收。
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指出,此次“百日决战”是贯彻落实中央、市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部署新要求的具体行动,是集中攻克脱贫短板的重要举措,是检验干部“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试金石。
他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化认识,强化担当,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百日决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信心,下定决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拿出超常规办法、超常规举措,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优势,全面解决影响脱贫摘帽验收的各类问题,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为“脱贫摘帽”扫清障碍,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水市乡利用电商平台“一站三点”和网上村庄等网络载体,大力开展“电商为媒、远山结亲”活动,将贫困农户的土鸡蛋、土鸡、食用干菌等农特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促进群众增收。帮扶有力
取得阶段性胜利
“百日决战”的启动,建立在黔江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之上。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黔江新建、改扩建和硬化村道路1804公里,解决了10.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4个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实施772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发展猕猴桃等特色水果基地5.5万亩、生态蔬菜37万亩;建成高山生态避暑纳凉和农业观光体验示范点12个,培育示范户152户;建成渝东南电商孵化园、1个区级电商营运中心、25个乡级电商服务站、10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改善27所村小基础条件,标准化改造32个村卫生室,配置65个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建成农村文化室100个,新建和维修村级便民服务中心34个,实现了65个贫困村广播、电视、通信以及文化室全覆盖。
在贫困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的同时,黔江对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也进一步落地。
黔江安排产业发展资金3175万元,实现716户2811人脱贫;筹集社会助学资金1173万元,帮助落实贫困大学生贷款1411万元,实现1854户7321人脱贫;设立区级医疗救助基金400万元,专项兜底救助大病慢病致贫返贫对象,将因病致贫贫困户医疗负担降到10%以内,实现2035户6874人脱贫;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乡村旅游等培训2.86万人次,转移就业1640人,带动脱贫525户1820人;对贫困人口中无劳动力、需要社会兜底保障的506人由政府缴纳养老保险,将4675名贫困家庭成员纳入农村低保,实施基本生活困难家庭临时救助252户79万元,实现159户476人脱贫;深入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在2015年完成搬迁12063人,兜底133户深度贫困户搬迁的基础上,今年再完成搬迁6000人,正在完善集中安置点30个,实现202户694人脱贫。
产业扶贫
新鲜经验》》
用好“五分工作法” 把钱真正借到贫困户手上
扶贫小额贷款是面向农村贫困农户的特惠金融政策,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作为全市14个先行试点区县之一,黔江今年5月启动扶贫小额贷款工作。
在半年的实践中,黔江探索建立了“五分工作法”,推动扶贫小额贷款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了“工作推得动、贫困户贷得到、资金风险控得住”,确保了特惠金融政策真正惠及贫困户。
据黔江区扶贫办主任李勇介绍,“五分工作法”即目标任务分级核定、政策业务分层夯实、贷款品种分类到户、贷款风险分别承担、督查考核分线逗硬。
黔江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500万元,获得放大10倍的信贷额度,并作为年度目标任务。政府与银行合作实施,分解目标任务到乡镇、村社区和银行分理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立考核工作制度,形成合力。
要打通金融资本流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渠道,加强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黔江结合扶贫小额贷款流程,分层次对区级部门管理人员、银行经办人员、基层干部、贫困户进行培训。同时,通过院坝会、典型示例宣讲等方式,讲清楚扶贫小额贷款与其他商业贷款、过去到户贷款贴息政策相比较的好处,引导贫困户运用金融政策脱贫致富。
黔江坚持建卡贫困户信用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原则,以贫困户需求为导向,分类支持资金精准到户,使贫困户“用得了、用得上、能共享”。结合贫困户贷款需求及信用情况支持发展产业、易地搬迁建房、子女入学等;对近两年发展蚕桑、烤烟、养殖等产业大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帮助做大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为贫困户放贷,风险大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黔江夯实风险基金、贫困户信用、业务经办三道关,使特惠金融既遵循市场规律,又有别于纯粹的商业贷款,做到扶贫小额资金可贷可控。
自今年5月全面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以来,黔江有力有序分步推进相关工作,做到了半个月消灭“空白”乡镇,一个月销灭“空白”村和社区,两个月消灭“空白”组。每月召开金融扶贫专题会,听取乡镇党政负责人和承贷银行工作进展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每月督查排名,将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到乡镇、银行各分理处。区扶贫办对工作推进较快效果明显的乡镇,在产业扶贫项目上给予优先安排,工作经费给予倾斜支持。承贷银行则将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挂钩到分理处负责人,同时银行按照发放贷款笔数和额度对分理处给予工作经费补助。
截至9月12日,黔江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759笔3003.34万元,全覆盖56个贫困村,受益对象全部为贫困户,其中为产业大户贫困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4笔1094.64万元。
到黄溪镇黄桥社区了解养牛产业发展情况扶贫故事》》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汪绯:
不到一个月写下 12万字《扶贫纪实》
2015年7月,黔江区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汪绯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黄溪镇黄桥社区负责扶贫工作。
黄桥社区位于大山中,距离黔江城区67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729户3349人,2015年共有贫困户126户497人,2016年新增贫困户9户26人。
上任后,汪绯便住进了社区书记罗清家,白天走访贫困户,和扶贫工作队一起统计社区基础设施状况;晚上,把白天搜集到的情况仔细地写在他的《扶贫纪实》里。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走访完了126户贫困户,写下了200多页12万多字的《扶贫纪实》。
摸清社区情况后,汪绯制定了“黄桥社区扶贫开发方案”,提出结对、产业、就业、协调、助学、资金、宣传“七个帮扶”措施。从争取资金到项目筹划,再到工地监督,社区每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汪绯都要坚持参与建设。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汪绯也在积极寻找适合黄桥社区的特色产业。他联系一农业开发公司,与黄桥社区签订了收购儿菜的协议,并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儿菜产业。目前,社区种植儿菜200多亩,产值60万多元,产业链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汪绯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措施,使每一个贫困户都能有所作为。
一年多来,汪绯不仅带领乡亲们修路建水池、发展产业脱贫,还为每户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四处奔走。
60多岁的黄腊英患乳腺癌,是今年新增加的贫困户。汪绯为其在城里找了一位名医诊断,自掏腰包1000多元为黄腊英抓药,让老人的病情得到好转。
今年考上大学的罗意,父亲身亡,母亲患有心脏病。就在罗意为无钱上学发愁时,汪绯给他送来了区人社局捐赠的3000元助学金。
一年多来,汪绯为社区考上大学的24名贫困生每人争取到3000元的帮扶资金,帮助5名毕业大学生实现了就业,发动局干部职工为贫困户捐款10万余元、衣物700余件,为40名贫困、“五保”和低保老人每人争取到1床棉被,为因残致贫的村民争取到上万元的救助资金。
在汪绯和同事们的倾力帮扶下,2015年底黄桥社区实现整体脱贫;2016年,发动干部职工全力巩固邦扶成果,组织产业补贴资金10多万元,帮邦助贫困户新发展生猪185头、土鸡656只、蚕桑150亩,使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小康”轨道。
文/彭光灿 王琳琳
图片除署名外由黔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