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太阳暖洋洋的,黔江区五里乡西洋村53岁村民汪文发和妻子正在地里锄草,前段时间的连连阴雨让他很着急,因为,想赶着季节种点桑树苗,就是下不了地。
车祸:因病致贫
西洋村位于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上,离黔江城区较远,但水泥路已经通到汪文发家门口。
2011年,在一次外出途中,汪文发乘坐的车发生车祸,他受了重伤,在医院躺了两个多月。
可汪文发乘坐的是辆“黑车”,他不仅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偿,自己还倒贴了8万多元医药费,不但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还欠了亲朋好友一屁股债。
车祸给汪文发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至今,他的左前额还凹下去一大块,每逢阴雨天都隐隐作痛。他的妻子也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出血症状,一家生活很是艰难。
转机:帮扶养蚕
2015年,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汪文发一家被列入建卡贫困户。
“发展一项增收产业才行,不然苦日子熬不出头。”汪文发了解到,附近村子有人养蚕挣到了钱,于是,他将想要发展蚕桑的意愿告诉了村委会,得到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支持,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当年底,在大家的支持下,汪文发发展蚕桑17亩。
汪文发家有两个年迈的老人,女儿已出嫁,儿子正在大学读书,要种植17亩蚕桑,仅靠他和患病的妻子,很成问题。村里的扶贫工作队时时关心他的情况,采桑叶时人手不够,大家都去帮忙;蚕宝宝什么时候该用药,什么时候注意哪些情况,村里的技术员就会上门指点,并和他一起干。
坚持:苦干脱贫
为了养好蚕宝宝,汪文发花了不少心思。他个头小,放置蚕宝宝竹床的架子有好几层,最高有两米,喂叶子、打扫卫生,他都够不到,他就专门做了木头凳子,踩在凳子上作业。
有时候,遇到天阴下雨,他头疼得厉害,不免有些泄气,但一想到大家都在帮他,也就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到2016年底,蚕桑给汪文发带来了两万多元的收入。他对记者说,今年要再种十几亩桑树,养20张蚕宝宝,到时候大概会有3万多元的收入。再养几头猪,种点包谷、豆子,杂七杂八算下来,也就还有2万多元收入,这样,日子就会更好过了。
汪文发说,现在的农村,路修得这么好,自来水都通到家里,烧的都是沼气,政策也这么好,农村人也罢、残疾人也好,只要手脚能动,舍得吃苦,莫说要脱贫,就是发家致富也是可能的。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