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桥梁大国,而山城重庆更以桥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被誉为“中国桥都”。然而,隐藏在桥梁背后的钢筋锈蚀、拉吊索腐蚀断裂等内在病害,已成为威胁桥梁安全运营的“隐形杀手”。如何精准、量化且无损地检测出这些内在病害?10月28日,“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夏润川揭晓了答案。
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夏润川讲述智慧桥梁团队背后的故事
“针对拉吊索腐蚀断丝这一行业痛点,我们成功研发出桥梁拉吊索检测机器人。”夏润川介绍道,这台国内首台免励磁检测装置,通过捕捉内部的漏磁场异常,实现对钢丝腐蚀与断丝的无损检测,解决“看不见、测不准、检测过程繁琐”三大行业难题。
智慧桥梁团队博士生李厚萱讲解桥梁拉吊索检测机器人运作原理
作为“智慧桥梁团队”的核心成员,夏润川主要从事桥梁检测与评估方向的科研工作。该团队已扎根西部三十余年,依托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致力于山区桥梁“精准建造—状态感知—性能提升”全链条关键技术攻关。团队深度参与港珠澳大桥、进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攻关,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2000余座桥梁的建设与运维,包括世界最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德余乌江大桥、世界在建跨径最大的双跨连续拱桥——双堡特大桥等标志性工程。
“德余乌江大桥与我们团队渊源颇深。当前我们的建设重心转向西部山区,那里的峡谷强风、地震等恶劣环境,对桥梁建设构成了挑战。”夏润川回忆道。面对困难,团队从未退缩。他向大家分享了一个春节期间的小故事:当时,团队在已吊装完成的结构中发现了远超预期的技术难题。团队闻讯而动,将现场变为实验室,利用自主研发的新技术,仅用两天时间就成功解决了问题。在团队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德余乌江特大桥合龙时8根弦杆对齐偏差全部小于2毫米,全桥22万颗螺栓通孔率达到100%,为该桥荣获“全球最佳桥隧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桥梁智能建造与运维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从“建造更多‘安心桥’”,到“少一些‘危旧桥’”,这是夏润川朴素的职业愿景。他表示,中国已是桥梁大国,但通过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必将迈向更高水平的“桥梁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