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重庆枢纽港产业园里,不少企业开启了“赶工”模式。重庆桔瑞森装修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全天候运转,自今年3月公司首单超级刨花板出口澳大利亚以来,其海外市场持续拓展,目前每月出口量近2万张。重庆科马工贸有限公司同样“火力全开”,其主营的汽油、柴油发动机等产品,80%以上出口到意大利等120多个国家。
在这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中,重庆外贸的蓬勃活力变得可知可感。企业的欣欣向荣,与城市同频共振。近日,重庆晒出了一份最新的外贸成绩单:据重庆海关消息,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581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3%,增速高出全国整体8.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008.3亿元,增长10.6%;进口1811.5亿元,增长16.2%。
评价成绩单,要看“量”更看“势”。相较于广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重庆外贸“5819.8亿元”的体量虽不算很大,但其“12.3%”的两位数增速却振奋人心。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形势下,外贸不得不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重庆能顶压前行、稳中有进,跑出一条上扬的外贸曲线,恰恰折射其抗风险能力之“韧”、增长动能之“足”。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稳外贸,重庆有底气。
底气,源自“压舱石”够实——“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断壮大,电动汽车、摩托车等产品又新又好、备受欢迎;底气,源自“朋友圈”够大——除了东盟这一最大伙伴,前三季度重庆对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76%、38%。底气,还源自提速增长的市场主体、四通八达的物流优势……多重保险相互支撑,这些条件独具竞争力,既回答当前依靠什么稳外贸,也启发如何通往更加开放的未来。
从产品出海通往产业出海,稳住外贸增长的主动权。
单一产品外贸,相对易受波动影响。以“渝车出海”为代表的一系列行动,则探索了另一条更坚实的路。以重庆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基地——长安汽车罗勇工厂为例,一方面,长安汽车以之为基地,带动零部件供应商等全产业链集体出海;另一方面,针对当地市场特点强化技术支持,大幅提升海外属地化研发能力。如此,外贸增长跳出“单兵作战”,以产业协同增强稳定性与竞争力,企业才能更好规避因市场变化陷入被动。
从市场开拓通往规则适配,稳住外贸经营的可续性。
要想把生意做长久,离不开双方共同完善合作规则,既保障权益,又降低成本。3月,两家重庆企业正式获准向新加坡出口5种动物源性食品。特别的是,今后重庆市域内的生产企业如果符合条件,无需重复向新加坡提出申请,由海关总署向新加坡推荐注册即可实现出口。这,正是依托制度创新进一步融入海外市场的生动实践。如今重庆结识了更多“新朋友”,通过推动规则标准衔接巩固合作,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四季度,正值全年经济工作冲刺的收官季,也是外贸发力的窗口期。前不久,商务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新的稳外贸政策。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重庆外贸定可保持进步节奏、延续良好态势,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