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重庆市公安局大渡口区分局以社区警务团队建设为牵引,创新构建“1+10+N”新型社区警务模式,以所队联动加强协同机制、以警力前置做优隐患排查、以精细服务提升基层服务,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派出所主防”新路径。
治理资源有限与精细化需求攀升的矛盾是社区警务普遍困境。今年7月,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大渡口区分局在基层队伍扩容提能与多元主体协同提效上持续攻坚,创新打造“1+10+N”社区警务团队。该团队以社区民警为1个核心,以社区工作者、治保委员、最小处置单元和治安积极分子等为骨干组建10支自治队伍,以志愿提供公益保障服务的N个社会单元为补充,通过任务共领、责任共担、隐患共治,将社会治理延伸到基层末梢。
今年9月,分局接外省紧急协查通报,两名诈骗犯罪嫌疑人可能现身八桥镇双林社区。社区警务团队民警和30余名群防群治力量迅速行动,依托对社区情况熟悉的优势,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藏匿地点,成功将二人抓获。“社区警务团队精准感知、高效协同是此次成功抓捕的关键!”外省民警感慨。
新型社区警务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构建起“网格发现、警格处置、社会协同”的社情感知网络,7月以来,辖区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1.9%和14.3%,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3.5%。
社区平安就像一幅拼图,缺了谁都不完整。社区民警就地接处警,社区工作者、治保委员会、物业、最小处置单元、治安积极分子等社会单元各司其职,让“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成为现实。
今年5月,陈婆婆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独子意外离世后,留下的妻儿老小不仅生活困难,更因失去还款能力面临房贷逾期、唯一住房将被拍卖的艰难处境。社区民警刘大鹏得知后立即启动“警民联动帮扶机制”:协调民政部门为其申请低保和临时救助,组织社区工作者定期上门开展心理疏导,牵头建立“一对一”帮扶档案,针对房贷难题协调提供免费法律援助,联合教育部门落实孙辈学费减免事宜。通过部门协同、资源整合,陈婆婆一家逐步走出困境,重拾生活信心。
“我就在楼下警务室,有事随时来找我。”社区警务室就像群众家门口的派出所,像刘大鹏这样的“院坝民警”可以全身心扎根社区开展警务工作。民警驻社区时间由每周6小时提升至40小时以上,从抽空“下社区”到随时“在社区”,从社区“局外人”成了百姓“自家人”,见警率和管事率显著提升。
以前“线索靠脚跑”,现在“屏前知风险”。大渡口公安搭建“警务协同平台”,同步上线“义渡平安哨”App。网格员上报线索可秒级派单,民警采集数据能智能分析,指挥中心实时指派,建起了一条数字警务“快速路”。
如今,28个中心警务区、社区警务室正逐步建成,62名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1300余名治保力量覆盖全区54个社区和25个行政村。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推动下,新型社区警务团队成为风险感知的“前哨站”、平安建设的“先锋队”、基层治理的“压舱石”。(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