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西南大学宣讲分团走进涪陵区第七小学(兴涪校区),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远拓荒芜,造福黎民——袁道先院士的科学家精神”的宣讲活动。主讲人张琬笛通过讲述袁道先院士的科研人生与精神追求,结合岩溶知识科普与互动实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科学教育课。
活动现场。北碚区科协 供图
活动伊始,主讲人以趣味猜谜的形式引出主题,通过四个关键词引导同学们逐步认识袁道先院士。随后,她系统讲述了袁院士从勤奋求学、扎实积累,到秉持“国家需要什么,我学什么”的信念扎根野外、不畏艰难的科研历程。袁道先院士始终坚持以科学服务人民,践行“岩溶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承诺,用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袁爷爷用一辈子告诉我们,科学不仅是实验室里的公式,更是脚下的土地和人民的期盼。”主讲人的深情讲述,让科学家形象从“遥远的伟人”转变为同学们心中“可亲可感的榜样”。
为帮助学生理解岩溶地貌的相关知识,宣讲设置了“岩溶知识小课堂”。主讲人巧妙地将岩溶过程比作火车站运行:水流携带二氧化碳溶解岩石如同“乘客上车”,矿物质堆积形成石钟乳则似“乘客下车”。结合重庆本地的奉节小寨天坑、南川金佛山、武隆后坪天坑群等典型岩溶景观,以及20元人民币背景中的“桂林山水”,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岩溶科学就在身边。
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动手实验环节。在主讲人的指导下,大家使用甲基橙、小苏打、醋酸等材料,通过观察溶液在酸碱反应中的颜色变化,模拟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同学们积极提问、亲手操作,在实验中激发了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活动尾声,同学们踊跃分享感悟,言语中充满对袁道先院士的敬佩和对科学探索的向往。
本次宣讲将袁道先院士的爱国情怀、科研精神与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内容,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以科学服务社会”的种子。西南大学宣讲分团表示,将继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走进更多校园,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培养有理想、勇探索、担使命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