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近日,首个全国科普月全国主场活动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重庆大学谢更新教授团队的“月球第一片绿叶——月球生命罐”亮相成果展。
在中国科技馆一层的“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上,依托全国首个科普创新实验室的创新机制,首批展出了9件基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首台(套)”科普创新展品。这些展品包含了可穿戴电子织物、月球生命罐、对构齿轮、磁控4D打印及软体机器人等,涵盖智能生活、生命生存、深空探索和机器人仿生四大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中展示了重庆大学在科技成果科普化机制方面的创新实践及首批成果。重点展示了谢更新教授团队的“月球第一片绿叶——月球生命罐”,以及陈兵奎教授团队服役于中国空间站的“对构齿轮——中国空间站的‘关节’”等原创硬科普展品。其中,月球生命罐记录了人类首次在荒芜月球培育出的第一片绿叶,对构齿轮应用在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保持其太阳翼持续向阳。
据悉,全国首个科普创新实验室2024年11月首批立项的18个科技成果科普转化项目均已研发完成。在此次活动中展示5件,另有13件亦将随后率先与首都公众见面,并将于11月份以重庆为首站开启全国巡展。此外,另有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依托科普创新实验室转化的3件“首台(套)”原创展品参加此次活动。
全国首个科普创新实验室由中国科技馆和重庆大学牵头,主要依托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具体执行建设,首批成果的成功充分验证了实验室提出的硬科普“首台(套)”转化机制的可行性。该机制以科普展品为纽带,连接科研成果、科学家与公众,不仅释放出科技成果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催生科普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更将国家科技发展成就回馈于民,有效展示科技软实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拓展了新路径。
文/廖怡飞 谢磊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