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意义重大。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可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而新农科双创教育既是畅通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重要桥梁,也是黏合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核心媒介。新农科双创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农创人才为使命,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涉农创业和产业振兴,涵盖思创铸魂、专创固本、科创推新、产教赋能等育人方式,兼具内容的多维整合与主体的多元协同,高度契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目前,国家层面出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新农科双创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顶层设计;涉农院校积极响应,在思创、专创、科创、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实践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受观念转换、技术迭代、高教改革、机制乏力等因素影响,新农科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挑战。如涉农院校存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成果转化等问题,多主体联合育人存在动力激发、资源整合、权责明确等问题。为此,校企与校地要拓展多元合作渠道,以思想浸润筑牢根基,以主体协同完善机制,以资源整合强化保障,形成“理念先行—实践落地—长效保障”的闭环式新农科双创教育生态。
一、筑牢兴农理念根基。通过思想浸润与场景体验,厚植学生“知农爱农强农惠农”情怀,构建农耕文明为内核、强农使命为目标、惠农责任为要领的价值引领体系。
一是文化浸润。举办“农耕文明”沙龙、非遗农具展、节气农事体验等活动,将“耕读传家”“以农为本”“敬畏自然”的传统智慧与新发展理念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历史厚度与时代价值,筑牢“知农懂农”根基。
二是思想铸魂。在《大国三农》《中国农史》《乡村振兴战略》等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国粮的奇迹》《大国根基》《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化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具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责任意识,完成“知农”到“爱农”的认知升级。
三是实践感知。依托产学研基地、科技小院、众创空间等实践载体,开设“田间课堂”“大棚实验室”“设施农业”等科教实践课堂,将我国农技现状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目标对比,达成“爱农”到“强农”的实践觉醒。
四是跨界引领。整合学界、业界和政界精英组成“双创宣讲团”,化抽象创业精神为可复制实践路径,点燃学生“敢闯会创”热情,完成“强农使命”到“创业行动”的动机转化。
五是使命凸显。引导学生聚焦种质创新、智能装备、病虫害防疫等关键核心技术,围绕种业创新、产业振兴、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双创,促使其既对接市场需求又服务国家战略,形成“使命定方向、需求促创新”的价值闭环。
二、构建多元育人机制。通过多元利益链接、责权利治理等途径,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组建新农科双创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教育路线图、时间表与效果图,形成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新农科双创教育治理新局面。
二是细化专业建设。涉农院校大力推进专创融合,聚焦立体农业、碳汇农业、工厂农业等新业态,优化“新农科+”专业布局和农创课程体系;秉持“同责共担、同向发力、同题共答”宗旨,组建“专业+职业+创业+行业”跨界导师库,以“进班级、跟项目、融沙龙、赛知识”等形式夯实双创理论基础。
三是深化产教协同。农企和地方政府等主体以“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师资互培”推进农创人才共育,形成“科研+项目+创业+政策”联动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早进组、早创新、早创业,达成科教、政教、产教整合育人。
四是强化赛事赋能。新农科教指委等自治组织要聚焦热点和难点,设置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多主题农创赛事,提升学生农创实战能力。
五是活化基层作用。科技小院、农业园区、基层两委等要发挥基层育人主阵地作用,引导农科学子驻扎一线以调研凝练选题,对接揭榜挂帅专家和行业导师组建团队,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上接国家战略、下通农业实情”的优质双创项目。
三、夯实多维保障体系。通过政策、资金、技术、评估等多维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是健全人才支持。整合乡村振兴、新农科教改、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政策,联合教育、社保、财政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公费农科生”政策试点,探索“新农创人”免费培养政策。
二是完善资金保障。综合设计产学合作过程中企业在土地、税收、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快国有耐心资本支持新农科双创教育的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涉农创业惠农产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项目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三是丰富社会支撑。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知名企业家等成立“新农科双创教育基金”,联合农业科技协会、乡村创业协会等开办“农创+科创+文创+医创”知识讲堂。
四是提升技术赋能。搭建新农科双创数字化平台,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双创教育需求,精准匹配双创项目与导师智慧,促进农业产创深度融合。
五是改进评估督导。综合评估新农科双创教育质量,对内明确各育人主体利益诉求、权利义务与责任担当;对外监督各类政策落实、教学质量保障及育人成效达成;对上及时汇报双创育人成果、资政建议和变革方案;对下实行常态化双创政策信息沟通、全过程育人方略辅导,全面提升双创育人质量。
文/金绍荣 陈曦 审核/刘辉
作者金绍荣系西南大学MB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陈曦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本文为武陵山创新发展研究院重点项目“武陵山片区乡风文明建设”(项目编号:24WLSZD12)和重庆市教改项目“新农科双创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机理与路径”(项目编号:243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