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重庆文旅宣传品牌口号发布。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管洪表示,推出文旅宣传品牌口号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城市文旅品牌、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影响力。
一句口号,为何需要“二次出生”?
“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正式官宣。八个字看似凝练,实则是一次“二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官方话语体系里的品牌标识;
第二次出生,必须发生在游客、资本、本地居民的记忆与情感中。
重庆不缺流量。2019 年,重庆旅游人次全球第二,但人均停留 1.9 天,比成都短 0.7 天;人均消费 1100 元,仅为上海的一半。流量是“一次性”的,叙事才是“复利型”的。今天的重庆,需要的不只是下一个打卡点,而是一种可积累、可迭代、可交易的城市叙事资产。
“雄奇”与“新韵”:把地理写成史诗,把未来写成乡愁
雄奇:把“山地”重新编码为“元宇宙入口”。重庆 8.24 万 km² 的土地,76% 是山地。过去我们把它视为交通成本;今天必须把它视为叙事杠杆:
五里坡申遗成功,让它成为全球 43 处亚热带原始林样本之一;
武陵山夏季均温 22℃,自带“天然空调”叙事,可与阿尔卑斯“高山度假”平行对照;
更关键的是“时空折叠”能力:主城到武隆高铁 45 分钟,物理距离被压缩,心理距离被放大——游客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赛博朋克—原始秘境”的穿越。
由此,“雄奇”不再是形容词,而是一种可消费的时空产品。
新韵:把 GDP 翻译成可以感知的“情绪价值”。2024 年重庆数字经济占比 45%,但“数字经济”对游客而言是抽象的,“情绪价值”才是可触碰的:
11787 架无人机灯光秀刷新吉尼斯纪录,实质是“算力美学”的实体化;
红岩沉浸式剧场把“革命叙事”升级为“个人英雄叙事”,让游客成为剧情 NPC(非玩家角色);
全国首个“8D 城市裸眼 3D 巴士”把交通动线变成内容动线——城市基础设施首次被当成交互媒体使用。
一句话,“新韵”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把技术转化为可共情的文化符号。
437 亿元背后:文旅品牌如何成为“产业筛选器”?
7月16日至17日在重庆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华侨华人大会上,重庆用“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作为招商语境,拿下 437.9 亿元项目。值得玩味的是资金流向:
187 亿元投向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这些产业与文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新韵”叙事高度契合;
136 亿元投向软件、现代物流——它们解决的是“体验交付效率”问题;
115 亿元来自北京、江苏等外省市——区域协同首次以“文化认同”而非“政策洼地”为前提。
文旅品牌第一次扮演了“产业门槛”的角色:不是谁都能来,而是谁能讲出与重庆同频的故事,谁才能入场。
风险临界点:当“新韵”沦为口头禅
同质化陷阱。“山水+国潮”已被桂林、张家界、贵州黔东南反复使用。重庆真正的差异化是“超大城市景观”与“原生态秘境”的 45 分钟切换能力。
解决方案:推出“时空折叠”线路产品——上午解放碑 3D 巴士,下午武隆地缝探险,晚上云端酒吧开“山地电子音乐会”。把“交通时间”变成“叙事时间”。
文化解释权争夺。短视频时代,轻轨穿楼可能被解读为“赛博修仙”,洪崖洞可能被戏谑为“现实版千与千寻”。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之间的裂缝,正在扩大。
解决方案:建立“城市故事官”机制,让学者、编剧、KOL 共同制定“叙事语法”,并设立“叙事纠错基金”——对恶意消解城市精神的内容进行“对冲叙事”。
终局:把城市变成长红之地
真正的城市品牌,不是让游客“来了”,而是让游客“信了”。
罗马靠帝国叙事,京都靠物哀美学,纽约靠“美国梦”。
重庆的终极叙事,或许可以概括为“在不可能的地方造可能”。
当美国篮球巨星库里8月来渝,他看到的不仅是灯火辉煌,而是一个“现代巴渝神话”.
神话的母体是 214 万年前的巫山人;
神话的转折是 1937 年的大轰炸;
神话的高潮是 2024 年的无人机灯光秀;
神话的续集,是每一个游客都能在重庆找到“自我叙事的入口”。
“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座城市决定用文化重写未来的宣言书。
它考验的不是创意,而是耐力——能否用十年时间,把八个字变成全球游客心中的“耶路撒冷”。
(文/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