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要总结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更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
核心提示
春日阳光透过黄葛树茂密的枝叶,柔和地洒在黄桷小院。微风轻拂,院中的黄葛树枝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这个老旧小区的全新故事。
“居民自治服务小组的成员们,请马上到议事亭开会咯!”4月15日,随着广播里传来一声洪亮的吆喝,几分钟后,居民自治服务小组的11位成员陆续赶来。他们手里攥着笔记本,步履匆匆却笑容满面——这是黄桷小院每周二的固定场景,也是这个曾经“脏乱差”老旧小区焕发新生的“密码”。
过去一年,万州始终树牢“民生为大”理念,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的轰鸣,而是以“绣花功夫”织就民生幸福网。这里不只有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更涌动着基层自治的蓬勃力量。从楼栋院落到公共空间,从硬件改造到服务升级,万州以“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双轮驱动模式,将老旧小区改造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百姓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细节,绘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数 说
2024年,万州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6个,涉及房屋826栋、建筑面积284万平方米。
2024年,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57亿元,体量位居全市前三;二季度末开工率达到100%,该项指标在全市民生报表中位于A档第1位。
居民自治
激活小区“内动力”
社区是城市的最小单元,连接着千家万户。清晨时分,黄桷小院的议事亭里,几个长条板凳围成了一个同心圆。
“老李,快点儿!陈书记说今天要商量公共晾衣区的事儿!”65岁的王阿姨一边招呼邻居,一边掏出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上次开会的决议。
“我觉得晾衣区分隔出来后,应该用统一的晾衣架。”“晒被杆高度能不能调低点?我们老年人举竹竿比较费劲……”阳光下,黄桷小院的议事亭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居民们攥着规划图纸诉说着各自的想法。
自治服务小组组长何弟明扶了扶老花镜。“来,咱们把问题集中起来看。”何弟明用红笔圈出热力图上光斑最密集的东南角,通过众事众商,最终决定按三区划分。A区为不锈钢晾衣架,B区固定晒被杆,C区将残障人士的需求纳入考量,调低高度留给临时大件,并用虚线划出六块带滑轮的活动区域,照顾小院里不同群体的晾晒需求。这种“众事众商”的模式,贯穿黄桷小院改造全程。在加装电梯时,低层住户起初不同意。自治服务小组组织10多次协调会,党员挨家挨户解释政策,最终大家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划设停车位、修建议事亭,安装电梯、充电桩、监控和智能停车系统。
然而,四年前的小院可不是这样的。2021年,天生城社区利用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在小院建立党支部,成立自治服务小组,对小院进行自治管理后,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社区治理成效关系着千万居民的民生福祉。黄桷小院在黄桷坝党支部的统领下,党员、退役军人、楼栋长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成立了11人为代表的自治服务小组,形成“众事众商”的协商议事机制。
同时,通过积极整合小区党建资源,网格党组织牵头,小区党员领头,热心群众带头,探索“党组织+网格化+楼栋长+志愿者”的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了规范有序,安宁和美的小区治理局面。
“现在我们小院变得越来越和谐了!邻里间有大事互帮互助,有喜事同喜同乐,我们生活的幸福感真是越来越强了!”黄桷小院的居民王裕珍感慨道,自从小区自治服务小组成立后,居民从“有问题找单位”到“有问题找网格”转变,积极共商共建,自觉开展安全巡查、规范停车、清扫保洁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小区很多“老大难”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共管共享
焕发家园“新活力”
上午9点38分,保安亭前的智能道闸再次抬起。记者注意到,一辆川A牌照的黑色车缓缓驶出,智能停车系统上显示收费15元。而外来车辆每次进出的收益,都会拿来给小院居民分红。
“我们这里的停车位每年都会‘长’出红包哟!”在黄桷小院生活了近20年的秦辉笑得合不拢嘴。他说,过去这片停车场就是一块泥坝坝,偶有居民在里面种菜,老旧小区改造后,带泥的坝子变成了柏油路面的停车位,而这80余个停车位如今又变成了“聚宝盆”,居民们每年都能领到不少分红。
“小院不仅没有物管费的负担,去年我们每户还分了两次红,每次分300元,一共领到600元!”秦辉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小区独特的自治管理模式和对外停车收费的创新举措。以前小区环境差,小院业主停车都难;现在好了,不仅环境整洁干净,还对外开放,每年停车收入达10多万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可容纳80多个车位的智能停车场,地面画着崭新的标线,角落里的充电桩指示灯规律闪烁,车辆停放得整整齐齐。很难想象,以前这里一踩就是一个泥坑。
“黄桷小院的自治服务小组成立后,来社区反映问题的居民几乎没有了。”天生城社区党委书记陈芙蓉感慨道,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小区的安全、环境卫生、停车管理等日常事务,他们每天都会在小区内巡逻,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居民们都纷纷自愿参与小区管理,居民们的幸福指数明显得到提升。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和居民自治,解决了老旧小区的管理难题,让居民们真正享受到了发展成果。”陈芙蓉说,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还切实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现在,小区的居民们都非常支持社区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和谐、宜居的大家庭。
民生为大
绘就幸福“同心圆”
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大事,也是民心工程。黄桷小院里居民们的幸福生活,只是万州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一个缩影。
一年来,万州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为群众量身打造“订单式”改造方案。如天子苑小区门禁年久失修,开门难,如今,装上了门禁和监控系统,解决了居民安全问题。
一年来,万州坚持三“好”并进,锚定“好”的目标,对标“好”的标准,塑造“好”的口碑,持之以恒着力打造好小区、好社区和好城区。涌现出吉祥街、诗仙酒巷、龙井沟等区域,成为万州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板工程。
一年来,万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改造理念,聚焦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加装电梯800余部,更新老旧住宅电梯132台,改造无障碍设施80余处,充分满足“一老一小”生活需求。
“自老旧小区改造以来,万州已累计改造小区225个,提前完成规划任务。”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全市赛马比拼中,老旧小区改造每个季度位列A档,富祥花园、天子苑小区成功入选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联系点,并在全国进行改造成果交流。
老旧小区“三分改,七分管”。改造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管理才是确保小区环境和居民幸福指数的关键。
在管理中,万州还总结出了一套经验做法。“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通基层治理‘末梢’。”区住房城乡建委负责人表示,街道和社区想方设法调动居民积极性,激发广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群众自觉参与社区管理,避免“前改后乱”现象,实现党的工作触角在基层有效延伸,小区综合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意识明显增强。
如今,漫步在万州的大街小巷,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区邻里之间搭建起“问题共商、困难互帮”的平台,居民们努力做到“管好自家事、关心邻里事、参与社区事”。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触手”作用,将大部分矛盾解决在网格内,推动民情直通、民意直达、民事直办。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下一步,万州将继续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发扬邻里相帮互助好精神,构建共治共建新格局,认真办好一件件关乎老百姓的民生实事,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温度。
文/图 别玥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