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返乡新农人王璐:让“土疙瘩”焕发新“薯”光

2024-11-25 14:12:00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王小路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前后刨红薯”,寒露一过,五月份种植的红薯迎来收获季。在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钟鼓村红薯种植基地里,一个个体态饱满、色泽鲜亮的红薯被一一挖出,放眼望去,田里一片繁忙。

“今年我们种了1000多亩,前期通过精心的管理,红薯长势不错。这段时间正是采挖时节,用工量大,还请了附近的乡亲来帮忙一起采挖。”彭水县薯食好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璐看着一垄垄挖起的红薯笑着说。目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集体经济入股等利益联结方式,有效带动地方群众发展红薯产业。

▲ 王璐向记者展示收获的红薯

“自己在家也种植红薯,活干完后,又到这里来上班挣钱,帮合作社种红薯、管红薯,劳务费是一天100元,挖红薯的酬劳是每千克0.3元,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正挥着锄头挖红薯的村民刘顺告诉记者。在郁山镇,这是彭水正以红薯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打造“中国苕粉之都”的一个缩影,也是武陵山区农民在新农人的带领下,通过种植“土疙瘩”红薯走上致富路的真实写照。

返乡创业,续写红薯产业新篇

郁山镇地处武陵山腹地,山高坡陡、土地瘠薄,当地农户过去主要种植红薯、土豆、玉米这“三大坨”维持生计。

“以前我们这里每家每户都种植红薯,但那时的品种淀粉低、产量也不高,多用来喂猪,挣不到钱。”王璐说。出生于彭水县郁山镇钟鼓村的王璐,从小见惯了父辈们起早摸黑、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劳作的场景,但辛苦到头来只能维持温饱。自从上学后,王璐就立志发奋读书要走出山旮旯,然而高考失利,一向成绩优秀的王璐只考取了重庆工程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但王璐没有因此气馁,进入大学后,她埋头苦读,深耕专业。在学校的指导与帮助下,她得到了许多社会实践的机会,获得两次国家级专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还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后又去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交换学习一年。

▲ 王璐向彭水县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介绍红薯产业发展情况

2022年,作为重庆市优秀本科毕业生的王璐进入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工作。然而城里的工作让王璐感到并不如意。“在大公司只能做个螺丝钉,没什么存在感。”王璐坦言,白领工作并不能完全体现自己的抱负与追求。漂泊在外的王璐心里一直挂念着故乡秀美的山水,还有默默劳作了一辈子的父老乡亲。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重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利好政策,彭水正在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红薯产业链。王璐感到这当中蕴含着成就事业的机遇,这让她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发展。

2023年5月,王璐辞去工作回到家乡,为摸清创业方向,她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到家乡大部分农户依然种植红薯,但存在零星分散种植、种植品种老化、技术欠缺、销路不畅等问题。“一家一户种,单打独斗干,辛苦一年收入少。”王璐说。为了改变村民红薯种植效益低下的问题,2023年7月,王璐牵头注册成立了彭水县薯食好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王璐表示,她想通过组建合作社的方式,做好产业培育,提供技术服务指导,抓好红薯产品产销对接等,让村民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带动周边村民通过种植红薯增加收入。

▲ 村民在基地挖红薯

科技赋能,产业价值大提升

甘薯增产增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助推,其中,选用良种至关重要。过去钟鼓村农户种植的品种多为地方品种,存在产量和淀粉产出率不高等问题。为尽快解决这些问题,王璐积极参加彭水县农业农村委组织的红薯产业人才培训班。培训中,王璐就红薯新品种引种、脱毒种薯(苗)繁育等问题向专家当面请教,并邀请专家到村里调研,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特质,为村里红薯品种更新换代把脉。在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引进高淀粉品种“渝薯27”“彭苏6号”进行试种,并获得成功。“换成高淀粉新品种后,同样面积的土地,收益增加不少。”王璐给记者算了笔账,“种植新品种‘渝薯27’‘彭苏6号’,以淀粉1.4万元一吨单价计算,1亩地分别增收1936元和1316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效益。”随后,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更换老品种,种植高淀粉红薯,并以固定价格进行回收。

▲ 王璐向记者介绍新品种的特点和优势

山地特色农业要发展好,第一就是要把成本降下去,而机械化耕作是减少劳动力的最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当地政府正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采用“坡改梯、小改大、短并长”等方式对农田进行综合整治,加强产业路、灌溉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红薯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为尽快掌握红薯种植机械化生产技术,王璐又报名参加了彭水县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专业农机手培训,学习了翻地、起垄、采挖等机械化操作,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机手。“一台机器每天能耕作20多亩地,种地变得越来越轻松。”王璐说。在地势较平坦的基地,合作社积极推进红薯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试点。

此外,合作社还紧紧围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甘薯与油菜轮作、甘薯与玉米套作等种植模式,推广运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在王璐的带领下,当地红薯种植产业由分散作业逐渐向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转变。

“2024年,合作社的商品红薯产量达到2200多吨。才到红薯收获季,客商将卡车停在地头抢着要货。”王璐说。

但是,市场瞬息万变,为了提高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消除村民的红薯销售后顾之忧,合作社积极拓展红薯加工产业链。

▲ 生态环境优良的红薯种植基地

在郁山镇,种植红薯的历史悠久,而最为有名的还是郁山镇晶丝苕粉。“油沙地土质生产出来的红薯,经盐卤山泉水加工制作出来的苕粉色泽晶莹、口感软糯。”王璐说,郁山晶丝苕粉延用传承了几百年的手工技艺精制而成,产品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山中珍宝”。

“以前只是传统的加工,红薯的价值没有完全挖掘出来。要提高红薯的‘身价’,必须做好精深加工,把甘薯产业拉长拉宽。”王璐强调。合作社初步建成红薯粉条加工生产车间及其配套生产设施(如恒温冷链气调库、立方蓄水池等)。在合作社产品展示区,以晶丝苕粉为主的10多类红薯产品摆满货架,令人目不暇接。

▲ 苕粉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王璐决定发挥在大学里所学的大数据专业优势,成立“薯食好电子商务公司”,开始尝试用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的电商模式推广家乡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她积极参加彭水县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高素质农民电商培训班,学习科学选品、产品市场化包装方面的知识。

王璐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让家乡郁山的“晶丝苕粉”“擀酥饼”“三香”等地方特色美食走入大众视野,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搭乘着互联网的列车,逐渐走向全国。

“未来,在抓好传统红薯粉、苕粉加工的同时,我们也将不断研发新产品,创新营销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王璐表示,在返乡创业的这条路上,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给家乡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期待着有更多的青春力量加入到乡村振兴中来。

《农家科技》(2024年11月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