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丰都县江池镇把工厂“搬回家” 社区工坊让“弱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2024-11-07 09:56:07  来源:重庆日报

10月31日,阳光明媚,丰都县江池镇江洋社区居民罗朝明在自家杂货店前,一边晒太阳,一边打开经过初步加工的雨伞伞骨,将伞布固定到伞骨上,两分钟就装好了伞布。

“装一把伞布的工钱是两毛三,一天能装100多把伞,赚三四十块钱。”罗朝明说,平时杂货店的生意不景气,他年纪大了也没法外出打工,每天都闲在店里让他很苦恼。今年,江池镇建了社区工坊,罗朝明可以在工坊灵活上班,还可以直接把材料拿回家加工,不仅丰富了生活,还增加了收入。

目前,江池镇已经建成3个社区工坊,让上百名残疾人、老人等弱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1850名“弱劳动力”想就业却无门路

走进江洋社区,一路上记者看见了这样场景:每走一段距离,就会有三四个居民围坐在一起,一边加工雨伞,一边唠家常。

江洋社区党总支书记谭永洪说,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825人,还有91名残疾人。他们每天要么在社区闲逛,要么五六个人聚在一起打麻将、玩纸牌消磨时间,不时还会产生矛盾。

许多弱劳动力也曾尝试过走出去找工作,比如53岁的陈万权就到邻近的工业园区应聘过多家企业。“人家一听我的年龄就直接拒绝了,再加上我也没有一技之长,学习新技能又比较吃力,所以很难找到工作。”陈万权说,他只能回家和妻子一起经营副食店,但店里的生意不多,他便时常和三五好友玩牌打发时间。

“这类案例不在少数,目前全镇在家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弱劳动力共有1850人。”江池镇党委书记何虹桦说,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寻找办法解决弱劳动力就业难题。

社区工坊让50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5月,江池镇在全镇开展了一次社情民意调研,又有不少群众提出希望有人在镇里办厂,解决大伙“家门口”就业问题。

“这部分人虽然具备一定劳动力,但自身没有职业技能,学习能力较弱,无法担任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这提高了我们引进企业的难度。”何虹桦说,他们在丰都和石柱考察了许多企业,最终发现石柱西琴伞业公司非常适合,雨伞加工的各道工序都很容易上手。协商之后,该企业把部分加工任务交给了江池镇。

江池镇专门将一处闲置公房改造成了社区工坊,为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存放点,也方便群众到固定地点上班。

“群众可以选择在工坊工作,也可以领材料回家加工。”何虹桦说,灵活就业的方式有效破解了“务工务农冲突”的问题。尤其是居家加工,群众忙时干农活,闲时搞手工,不受限制,挣钱顾家两不耽误。

后来,江池镇又引进了丰都一家锡箔纸加工企业,并承接了浙江企业金华市荣耀日用品有限公司的部分拉链生产订单,一共建成了3家社区工坊。

“加工一把雨伞2角5分、一个拉链5厘、一捆锡箔纸40元,务工群众每月收入750元至3000元不等。”何虹桦说,目前,全镇在社区工坊就业的群众多达500人,其中残疾人46人,有效解决了弱劳动力的就业难题,邻里矛盾纠纷也少了。

计划引进更多企业壮大社区工坊

“全镇共有1个社区、9个村,目前3个社区工坊的就业人员也是以社区居民为主,9个村还有大量就业需求。”何虹桦说,接下来还计划继续引进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预防已引进的企业因市场竞争突然撤走,导致大家失业。

今年以来,江池镇组建了临时调研组,前往石柱、垫江、武隆等区县考察相关企业。调研组发现,许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在当地就已饱和,根本不需要到外地招工。

“我们正在统计从江池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借助他们的力量招引企业。”何虹桦说,金华市某日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定平就是江池人,经过前期沟通,他也有带动其他企业到江池投资的打算。

“此前在其他区县调研时,我们特意了解了如何制定优惠政策招引企业,要完善哪些基础配套等,希望能直接引进徐定平等企业家到江池投资建厂,这样所有‘弱劳动力’就业就稳了。”何虹桦说,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更多力量助力。

记者 周传勇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