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推动产业焕新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这已被视为制胜未来的法宝。昨天,我市发布一份新“年报”:《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4年)》,这份“年报”,从多个层面,梳理了重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2023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7565家和58524家。 这些,也来自绝佳的“工业基因”,在此之上,新质生产力如何腾挪出新意?今日,我们一起聚焦。
走进海辰储能重庆基地,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一件件下线的储能电池,将用在电网、充电站、电动车等诸多领域。截至今年9月,海辰储能全球累计交货量已超过35GWh。海辰储能落子的铜梁高薪区,已引进上下游项目11个,初步构建起一小时锂电“供应链圈”。围绕战新产业的“产业链”、“生态圈”,是新质生产力最好的温床,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模式、新的生产关系,都在这样的温床中不断萌发。
位于大足区的盛泰光电,最新研发的超薄摄像头,厚度仅2.01毫米,做到了全球最薄。企业今年 一口气向市场推出 10多个系列、上百款高端产品,并与全球七大手机厂商,建立了合作。
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的新型攻关机制,覆盖工业的各个门类,由此培育的新质生产力,也正在变现为“增加值增速”,推动工业“快步向前”。而这只是新质生产力“生长空间”的一部分。重庆坐拥黄金水道、连接“一带一路”,打通了陆海贸易的新通道,要素资源快速流动,大量产业转移、涌入,在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拼命“播种工厂”。上半年,重庆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5.2%和3.0%,二者合力,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重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在不断地“向新而行”中,“百炼成钢”。
发展的“新空间”,指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空间开拓,更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厚积薄发、“转旧为新”,这个过程,将带来新的发展增量和领先优势。《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8万亿元。功率半导体的年产量,进入全国前三,软件业务收入,位列全国第八。规上工业企业,使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达到86.1%,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达到63.9%,均位列西部第一。
工业是产业基础,借由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注入,将形成更高能级的产业格局。
赛力斯超级工厂,被称为灯塔工程,代表工业发展的“灯塔”“标杆”。因“先进制造” 退税,赛力斯上半年拿到了4.5亿元,更多资金投入产业升级,效果立竿见影。截至6月底,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了六倍。
作为工业重镇,研发投入强度,决定了工业转型的速度,和发展的后劲儿。重庆 “磐谷动力”,位于永川高新区,这是一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他们最新研发的燃气发动机,再度引领行业。永川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占比达57.7%。与之对应,制造业“合同引资”和“到位资金”,永川均居“全市第一”。
解放碑地下环道,复杂如迷宫。但有了北斗导航,哪怕深处地底,也能轻松“拿捏”导航信号。不仅是陆地系统的导航,空中的飞行,“北斗”也能稳稳拿下。工信部最新发布了“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重庆位列其中。
科创带来的产业升级,正在驱动着整座城市进入革故鼎新的“迭代期”。果园港,稳坐长江上游集装箱港“头把交椅”,不久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物流创新场景”,让集装箱船集体“触网”通关,申报时间从一天缩短为几分钟。 大坪变电站,一直承担着渝中半岛的电源支点,经历一系列“技改”之后,已升级为:西南首座“5U”数字化智慧变电站。“小狗”机器人,是升级后的“新兵”之一,高效监管着设备的自动化运行。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热潮,在这座城市里充分涌动。全域研发,迎来百业“赋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质”人才。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新质”人才,须有望向“百年”的长远眼光。重庆正在实施“人才强市”首位战略,2023年,新引进市外人才7.4万人。至此,人才总量已达到634.7万人,人才密度位居西部第一。其中,在培养人才方面,“巴渝工匠”计划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目前已达到62万人,位居西部第一。
这种“科创优先”的城市生态,为“能人”们大展拳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质生产力与人才一起,同步生长。
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正在储备高技术专家和高层次人才,目前已汇聚1.7万余人,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重庆复迪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一年,已引进50多位来自国内名校的高端人才。如果,从空中飞过重庆高新区,将飞过14所高校、343个市级以上的研发机构。这些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从构建“416” 布局,到展开”1458“密集行动,重庆的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人才强市战略”,并将之上升为“首位战略”,这已不仅是一域的迭代,更是全局的谋划。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创力”的核心是人才,其间如何势能转换?在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处副处长卢旭东看来,重庆正在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无论科技创新还是人才强市,教育是基础。我们要继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迭代升级“双一流”建设工作,构建全链条的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加强应用技术基础研究,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重组一批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加快筹建一批重点实验室。聚力攻关产业关键性技术,建设企业主导型创新综合体,围绕未来5至10年我市科技创新的突破点,高效配置科技资源,加快攻克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瓶颈。
人才的集聚、空间的释放、生产力的转型升级,正在重庆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城市机会”,但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向未来。科创的远景,是拥抱更广的世界、成为全球创新链的一环。这也是新一轮的城市竞争。重庆列数据、摆实例,总结向新而行的方法论,也将积蓄起加速奔跑的力量。
(第1眼-重庆广电 吴霜 张月藐 李艺 袁媛 李波 李嘉博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