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共和国同龄人|邓世维:轧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上的钢轨 是“老重钢人”的骄傲

2024-10-07 09:41:02  来源:上游新闻

编者按: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他们,迎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出生于1949年,被称为“共和国同龄人”。

他们,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光辉历程的亲历者,更是新中国发展的奋斗者、建设者和见证者。

7位重庆的“共和国同龄人”,他们在文化繁荣、交通变化、工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各个领域,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他们的故事,也是新中国的成长故事。

今天,来听75岁邓世维的讲述。

人物:邓世维

见证:大国制造

简介:邓世维,出生于1949年10月,是一名“老重钢人”,他1971年进入重钢工作,2004年退休。邓世维是一名炼钢工人,负责把废旧钢材浇铸成钢锭,当时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虽然已经退休20年了,但每每回忆起老重钢以前辉煌的业绩,还是会感到由衷自豪。

祝福语:我是一名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祝祖国繁荣昌盛,永铸辉煌。

“纱妹纱妹快快长,长大嫁到一零一厂,三天一顿牙祭,七天关一回饷。”翻着影集里的老照片,邓世维自然而然念起了这首熟悉的顺口溜。

一零一厂,就是重庆钢铁厂的原型。其前身为1890年张之洞创立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成功投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于1938年西迁至重庆大渡口。从汉阳铁厂到重钢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演变史,更是中国钢铁工业前行的缩影和写照。

今天,让我们走进共和国同龄人、“老重钢人”邓世维,听听他和重钢的故事。

早年炼钢条件很艰苦 他们却干劲十足

“你听这首顺口溜,就晓得重钢当年有多好啰。”邓世维笑着说,父母都在重钢上班,所以自己从小就听着这首顺口溜长大。

“当年能进重钢上班,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邓世维说,高中毕业后,他通过招工进入重钢小平炉车间,成为一名炼钢工人。他的主要工作,是把废旧钢材炼成钢后,浇铸成钢锭,再送到型钢厂轧制生产。

“那时候工作环境艰苦,要克服高温、多粉尘、噪声大等诸多不利影响。”邓世维说,平炉车间温度特别高,走进去就能感觉一股热浪袭来,温度能达到70℃,平炉后面的温度更高,就算在大冬天,只穿一个汗衫,都会热得汗流浃背。当时除了进料,全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非常大。

在邓世维看来,当时国家要发展,需要大量的钢材,所以他们也特别有干劲,哪怕条件再艰苦,但只要想到能为国家作贡献,就很自豪。

由于平炉热损耗大、污染又重。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邓世维也转到了生产科上班,2004年正式退休。

2007年,重钢集团启动环保搬迁,历时3年多完成搬迁工作。

老重钢的辉煌 是他一辈子的骄傲

奋斗了一辈子,邓世维对重钢的感情非常深。“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老成渝铁路的钢轨就是在重钢诞生的。”虽然已退休20年了,但只要回忆起老重钢以前的辉煌,还是会感到由衷自豪。

如今,他还住在重钢的家属区,没事就会到老厂区走走。更让他开心的是,重庆将老重钢的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利用起来,修建了重庆工业博物馆,这里能找回很多“工业回忆”。

重庆工业博物馆由主展馆、“钢魂”馆以及工业遗址公园等室内外公共空间工业展品装置式陈列共同构成。作为重庆市四大博物馆之一,担负着“记载重庆工业历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光荣使命。

馆内的“镇馆之宝”,有着百年历史的8000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汉阳铁厂的微观模型……工业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邓世维都如数家珍。

在这里,每一台锈迹斑斑的老设备,仿佛都讲述着一段重庆百年工业发展的故事,也是邓世维装满回忆的地方。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摄影 甘侠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