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科技性产业。要想端牢中国饭碗,既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也要实现种业自主创新,种源自主可控。在重庆,通过一代又一代科研人辛勤培育,勤勉研发,坚韧不拔地扎根土地,种业创新取得标志性的成果和阶段性的进展。城乡统筹发展网特别策划“巴渝良种”系列报道,走进育种科研人的世界,讲述他们科技创新的故事,记录重庆种业创新的斐然成果。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李文萍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育种是苦熬出来的。亲本的选择、杂交、实验,每一个过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心力,经过漫长的等待和观察。往往经历几代人,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农作物品种。
为了加速育种进程,新一代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发展。分子标记、全基因组、基因编辑、转基因等,从基因层面研究性状表达的技术成为育种界的热门研究方向。
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柑桔团队历时7年,对300多个代表性柑橘种质资源进行深度重测序,筛选出4万余个核心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开发了柑橘全基因组40K液相育种芯片——橘芯1号。这是世界上柑橘领域第一个全基因组“液相芯片”。
▲ 芯片中4万个SNP位点的分布图
使用这个“芯片”,人们能快速、准确鉴定种质材料的基因型、识别与优良性状相关联的标记或基因,辅助杂交亲本的早期筛选,大大提高柑橘育种的效率和精准度,彰显出科技发展的加速度。
全基因组密码怎么破?
——300多个种质重测序开发“橘芯1号”
国家柑橘种质资源圃(重庆)内现存有1800多份柑橘种质资源,资源数量位列世界第二、全国第一,对柑橘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橘芯1号”的研发为什么只选择300多个种质?
“柑橘是个庞大的家族,包括橘、橙、柚、柠檬等,但为什么能形成这么多样种质?”中国柑桔研究所品种改良中心李强解释,“归根结底是基因的差异造成的,只有基因差异越大,越能形成一个新的种质。”
这意味着研究同一个(类)种质代表性较差,研究性状差异大的品种才具有借鉴性。
为此,团队精挑细选了差异较大的300多个种质,进行深度重测序,寻找影响不同品种性状差异的“基因密码”。“300多个种质里有市面上的主栽品种,也有野生品种,还有一些杂交材料等等,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那么,4万余个核心SNP位点、全基因组液相育种芯片又该如何理解?
李强表示,柑橘的基因组包含9条染色体,总长近400 Mb,我们鉴定了基因组里的4万余个SNP位点,近乎平均分布于整个染色体,也就是柑橘基因中每10000个碱基里就有发掘1个SNP。通俗来讲,10000个碱基可覆盖一个基因的长度。
“平均每个基因段都找了代表性位点,可以说没有遗漏。”李强介绍,团队历时7年,通过对300多个种质的基因组反复关联对比,最终选择4万余个SNP位点,开发了“橘芯1号”。“SNP位点的代表性很强,且均匀分散,密度较高。”
▲ “橘芯1号”的研发历时7年,研究300多个种质
由于种质选择极具代表性,SNP位点高密度,检测一个柑橘品种,“橘芯1号”的位点检出率大于96%,而这也是“橘芯1号”全基因组的内涵。
当前,基因芯片主要有液相、固相和深度重测序等方法,考虑到后两者研发和应用成本较高,团队选择了液相芯片,其在基因分型应用方面的成本仅为传统固相芯片的十分之一。
全基因组如何选择育种?
——4万余个SNP位点关联80多个柑橘性状
近20多年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检测与目标性状紧密关联的DNA分子标记,找到了跟性状相关的目标基因或SNP性状位点,已经成为应用广泛且成熟的技术。但它的局限在于只能对个别SNP位点开展研究,适合受主效基因或主效QTL控制的简单性状的选择,针对产量、抗病性等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表达并不能完全“解读”。
“可以说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是分子标记后的新一代技术,是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更新。”李强补充,团队也曾研究过分子标记,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全基因组芯片”辅助育种,通过全基因组的高密度SNP标记,弥补分子标记不能“解读”多基因控制性状的“遗憾”。
既然性状的形成那么复杂,全基因组芯片如何从基因层面进行“解读”?这个问题也成为“橘芯1号”开发的最大难点——如何将性状表现与基因型数据有效关联。针对这个问题,李强举了通俗的例子来阐释。
例如,柑橘的甜度表现并非由单一基因控制,可能跟4万个SNP位点都有关联。团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对每个SNP位点进行“赋值”,比如A位点跟甜度的关联度为90%,B位点跟甜度的关联度为60%,C位点跟甜度的关联度10%,最终通过对所有关联度“赋值”进行统筹运算,得出最终的甜度概率。
“科学要统筹考虑。”李强表示,不能因为某个SNP位点对性状表达影响较大,就忽略了其他影响力较小的SNP位点。
目前,“橘芯1号”4万个SNP位点关联80多个柑橘性状,包括果实大小、重量、颜色、叶片形态、花瓣形态等。其中每个性状被这4万个SNP位点赋予关联,只是“赋值”大小不同。“赋值”是项严谨的浩大工程,既需要采集足够多的品种样本,又需要精准的性状评价,以及与SNP位点的可靠关联。这也是为什么需要10余人历时7年才能完成“芯片”的研发。
▲ “橘芯1号”4万个SNP位点关联80多个柑橘性状,图为奉节脐橙
仅是数据采集、统计一项工作就曾让李强觉得“压力山大”。柑橘产业受天气、环境影响较大。为此,团队连续2-3年花费大量的时间采集花、果实、叶片等,做好数据的测量、统计。甚至,为了使数据更具“说服力”,团队选择采集数据时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举个简单的例子,针对果实大小这一性状,团队不仅要连续采集2-3年,甚至要尽可能将同一个品种的果实采集到,采集的方位要分东南西北、上中下层,最终将采集的果子测算出大小平均值,尽可能向误差降到最低。
全基因组芯片的未来在哪?
——搭建全基因组智慧育种平台
柑橘界有“桃三李四柑八年”的说法,意思是从播种到开花柑橘通常需要8年时间。传统育种中,只有等待柑橘开花结果,才能知道果子的性状,且大面积的种植、筛选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管护、土地资源支撑。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可以直接通过基因筛选出优秀的亲本。在它还是小苗的时候,就能根据目标性状判断是否需要选择它做亲本。”李强表示,全基因组芯片对于品种的早期筛选具有重要作用,既加快了育种的效率,同时节省了传统育种中的人力、土地资源。
▲ 全基因组芯片对于品种的早期筛选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团队正在开展全基因组芯片的验证工作,包括性状表型数据的可靠性分析、预测的表型值计算、以及预测的表型值与实际表型值的相关分析等。
“如果预测效果不好,人家把树砍了,真正留下来的又长不好,那不是反倒给别人带来麻烦。”李强表示,团队将在2-3年时间内进行“芯片”的迭代升级,使得“芯片”预测准确性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针对300多个种质之外的品种验证。”李强补充,团队将进一步扩大品种范围,验证“芯片”对于预测表型的准确性。
同时,未来团队也将基于橘芯1号搭建柑橘界的全基因组智慧育种平台。这个平台将基于芯片的精准预测功能,加入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模型、自动化处理模块,构建智能化、自动化育种平台,为育种人提供一站式、低门槛的科学支撑服务。
“别人拿个样品来,我们利用橘芯1号将样品进行基因分型,然后将基因型数据导入全基因组育种平台,通过大模型运算,很快就能出来关于样品的分析结果。”李强介绍。
试想一下,以前育种人要花多年时间进行亲本的选择、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现在通过一个简单的APP或者网页输入相关数据,通过平台大模型预测,快速出示分析报告,就能知晓后代性状表型的概率,既快捷方便,又省心省力。
这就是中国柑桔研究所品种改良中心、西南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柑桔创制团队关于“橘芯1号”的下一步设想,也是未来柑橘育种的美好蓝图,更是科技进步、技术更新跑出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