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千里香,苗寨美名万里扬。
日前,走进平均海拔720米的彭水鞍子镇,习习微风夹杂着阵阵稻香迎面吹来,带来了丝丝凉意,让人十分惬意。苗寨深处,青墙黛瓦、飞檐翘角,吊脚楼层层叠叠耸立在四周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形态优美,一幅如诗如画的稻香村居图徐徐展开。
近年来,鞍子镇立足“生态苗乡 田园鞍子”定位,依托境内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迤逦的自然风光、良好的产业根基,一手抓文旅,一手抓产业,打造集苗歌、苗舞、苗俗、苗乡自然山水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地,逐步走出“产旅”融合发展的好路子。
产业为底
筑牢发展根基
眼下,正值稻谷成熟的季节,走进干田村的田间地头,金灿灿的稻谷迎风摇曳,形成片片稻浪,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将沉甸甸的稻穗揽入“怀中”,农户们忙着装袋、打包、搬运稻谷……呈现出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据干田村党支部书记任昌蓉介绍,今年干田村种植稻谷1000余亩,亩产量达到1200斤,农户收割晾晒之后,由苗妹香香专业合作社以不低于保底价1.8元的价格统一收购,产值能达到200余万元。
任昌蓉口中的苗妹香香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公司+协会+供销社+村集体+基地+农户+互联网”的模式,已经发展为集产、学、研、供、加、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苗妹香香”系列农产品品牌,辐射周边乡镇,带动12.9万户农户参与苗妹香香产业发展。
有苗妹香香专业合作社兜底,鞍子镇发展产业底气十足,今年全镇种植9500亩水稻,即将迎来大丰收,预计产量达5100多吨,产值达到2000万元左右。
此外,鞍子镇还持续加大“苗妹香香”优质水稻衍生产业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完善产业路、加工厂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构建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
一则充分利用优质稻基础资源,引进稻田养虾、稻田养鱼、中华鳖养殖等特色种养综合体,拓展产业发展路径,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二则回引本地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投资建成12亩标准化肉兔养殖基地建设,并流转500余亩土地用于配套牧草种植,年出栏量高达20余万只。
鞍子镇党委书记庹玉均表示,鞍子将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突出镇域优势与特色,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迭代升级上下功夫,积极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提高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文旅发力
厚植文化优势
古树,老房,吊脚楼。
青瓦,木屋,石板路。
来到鞍子,就不得不到鞍子苗寨瞧一瞧。鞍子镇罗家坨苗寨,是重庆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式苗寨,已有500多年历史。苗寨四面环山,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顺山而建,连绵成片,在青山云雾间,散发出神秘的魅力。
罗家坨苗寨内有苗族文化、农耕文化、田园文化和稻田文化4个主题区,是集观光、旅游、娱乐、体验、民宿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何道秀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带着家人来看了罗家坨和木瓯水苗寨,这里的苗寨和传统村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苗族风情,古朴又宁静,很适合和家人一起出游。”何道秀感慨,真是不虚此行。
何道秀提到的木瓯水位于鞍子镇干田村,是典型的苗族居民村落,始建于明末清初,由灶泥塘、朝门脚、翻山寨3个自然院落组成,共有52栋建筑,2018年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23年被住建部评为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点。
近年来,鞍子镇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在尽可能保留村落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苗族民居民俗特殊资源,传承苗族历史文化遗产,开发苗俗文化旅游品牌,让历经风雨的传统村落又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同时,依托传统村落保护项目,鞍子镇完善村落内人行步道、行车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及污水集中治理,完成村落内全部农户厕所改造,持续打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庹玉均表示,通过对罗家坨苗寨、木瓯水苗寨升级改造,完善相应服务和配套设施,鞍子乡村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下一步,鞍子将积极探索保护传承有效途径,切实增强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让“记得住的乡愁”焕发新活力,充分彰显其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产旅”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苗妹香香米、风萝卜腊猪蹄、糍粑老腊肉、洋芋鼎罐饭……参观完苗寨,何道秀一家来到了谢昌碧农家乐,点了一桌子特色农家菜,吃得津津有味。
“这家农家乐很有特色,美食很地道,还可以现场观摩体验打糍粑,十分有趣。”此次鞍子之旅,何道秀赞不绝口。
近年来,鞍子积极发挥当地优质的资源优势,走“产旅”融合之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提升鞍子苗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借着这股东风,包括谢昌碧在内的鞍子村民们,搭上文化旅游的快车,开办起农家乐,实现了稳定增收。
谢昌碧的农家乐食材新鲜,纯天然有机食品让游客吃得放心,有口皆碑,很多游客到苗寨游玩后,都会选择到她家吃一顿农家饭,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彭水县城和黔江来的回头客。
“今年最多的时候接待了20桌客人,最少也有一两桌,一年到头基本没有空闲的时候。”谢昌碧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挣个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
乡村旅游成为村民增收的源头活水,为了让这池活水更加澎湃,鞍子镇屡出新招。
一方面,组建鞍子镇“苗歌协会”、“苗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实践工作坊”、芦笙演奏队等,发展壮大“娇阿依”苗歌非遗文化传习队伍,筹划打造具有鞍子特色、民族元素浓郁的文化节目,为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带来更具苗乡风情的独特体验。
另一方面,通过邀请写生中国彭水分部开展“印象鞍子·美在苗寨”写生绘画、邀请县摄影家协会开展“大美中国·发现苗寨之美”摄影比赛以及文字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展示鞍子乡村的山清水秀、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不断唱响文旅品牌。
庹玉均介绍,今年以来,鞍子镇接待游客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600万元。“接下来,鞍子将进一步激发乡村旅游产业活力,扩大农旅、文旅融合深度,积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为游客带来更好旅游体验。”庹玉均表示,欢迎大家到鞍子感受苗寨独特魅力,欣赏悠扬婉转的鞍子苗歌,品尝地道的农家特色美食,来一场记住乡愁的田园之旅。
李亚军 喻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