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代的浮萍,我们庆幸身处和平盛世。回溯当年,海峡对岸多少人成为无根的游子。作为他们中的一个,台胞易女士的乡愁让她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
梦里,她与家人紧紧相拥,梦醒,她与故土隔海相望。
近日,易女士姐弟2人在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彭勇寻亲工作室”和区红十字会的帮助下,成功寻找到了她在合川的亲人易中碧。
这对从未谋面的姐妹,在警方的牵线搭桥下,久别重逢。一个已是耄耋之年,一个也已年逾花甲。相见的瞬间,她挥舞双手,她甩下背包,亲情的力量仿佛赋予她们青春——恍惚间,2个年轻的姑娘欣喜若狂,奔向对方,紧紧相拥。
这个寻亲故事源于老一辈的遗憾——易女士的父亲易朝顶,1927年生于合川,家中4兄弟中最小的一个。1949年迁至台湾并于1974年去世。在台湾安家后,他始终未能忘记家乡和亲人。
“生活的压力多重,爸爸都没有哭过,可一涉及到故乡,父亲就捂着眼睛,久久不说话。”易女士回忆,父亲经常要给她描述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家乡的事,还有家乡数之不尽的美食。“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次看到家乡的亲人。”易女士坦言,尽管上世纪80年代两岸曾有书信往来,但随后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联系。
4月,易女士通过中国红十字总会发起寻亲请求,此请求逐级转至合川区红十字会。接到求助后,合川区公安局“彭勇寻亲工作室”立即启动了寻亲程序,民警彭勇与易女士建立了联系。很快,彭勇了解到其有2位亲人,分别名为易和平与易中碧,以及2人的出生日期。“彭警官,我还知道他们住的地方叫尖山乡楼子村,这个地方我父亲反复念叨!”易女士说。
既然寻亲对象的名字、地址都很明确,那么要找到人应该比较容易。彭勇信心满满,立即进入户籍系统查询,却发现没有尖山乡楼子村这类地名,区内虽有多个名叫易和平、易中碧的居民,但与寻亲对象的出生时间及相关情况又不吻合。
彭勇经多方了解发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昔日的尖山乡早已并入大石街道,与“尖山”有关的地名只有“尖山社区”。于是,彭勇辗转与尖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取得联系,得知原尖山乡楼子村并入大石街道大觉村。继续联系大觉村党支部工作人员得知,该村村民易和平、易中碧确系台属,其叔父易朝顶解放前夕去台湾了。只是,易和平已经去世多年,易中碧已迁往合阳城街道生活。
彭勇立即与居住在合阳城街道的易中碧取得联系。她介绍,父亲易朝良共有4弟兄,四弟易朝顶解放前夕去到台湾。易和平是自己的大哥,几年前也已去世。“就是我妹妹,总算有她的消息了!”得知堂妹寻亲的消息,易中碧的声音瞬间哽咽起来。
9月1日,易女士与弟弟等一行3人从台湾抵达重庆合川,与易中碧及其他亲人团聚。随后,一家人特意前往原尖山乡楼子村,扫墓祭祖,感念先人。
9月3日,易女士一行和堂姐易中碧及其家人来到南津街派出所,将一面锦旗赠予彭勇警官,感谢他为自己圆了这个寻亲梦。“感谢每一个帮助我们团聚的人,是你们的努力,让我和弟弟找到了自己的家!”易女士表示,非常感谢合川警方和区红十字会的热心帮助,此次跨越海峡的寻亲,不仅是个人家庭一次重逢团聚,亦是两岸血脉相连的生动体现。
“这次回到家乡,和想象中的完全天差地别。”在回到家乡后,易女士的弟弟忍不住赞叹,不光是城市街道干净整洁,就连老家农村里的乡村公路和村口的环保分类垃圾桶、乡村公交站等必备设施,都和他想象中的情况大不相同。“太好了,老家现在发展如此迅速,我们非常自豪!”
“不论身在何处,无论岁月蹉跎,都改变不了我身体中流淌的重庆血脉,我是重庆人,何时都不会变。” 易女士说。(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