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的制造业,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具有效益好、投资少、周期短等特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短板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在全市上下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背景下,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对于巩固拓展渝东南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该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长期以来的农业农村工作经验与深入调研,对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并积极探索其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 黔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毛立新(左三)调研农产品加工业
一、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该区域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快把该区域建成重庆市和武陵山区重要农产品加工中心。
1.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火车头”。农产品加工业处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中之重,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只有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个“牛鼻子”,才能有效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到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强”的高度去认识。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加速器”。新形势下,渝东南武陵山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种养加工脱节、本地原料不足、进口需求增大、品牌效应欠缺、市场竞争落后等结构性矛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有助于以加工需求为导向,形成“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的种养格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3.繁荣振兴消费工业的“增长点”。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农业是渝东南武陵山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扬长避短、降低成本、凸显优势,更好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消费工业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区县,农产品加工业都比较发达。例如,2023年江津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73.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位居全市第一,GDP为全市第六位;永川区农产品加工产值319.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1%,居全市第二位,GDP升至全市第七位。为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必须抓住农产品加工业这个重要“增长点”。
4.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餐桌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对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引作用。现阶段,居民消费升级日益凸显,势必会对农产品加工业带来更广大的市场新需求。以黔江区蚕桑为例,蚕桑作为农作物功能单一,但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开发,相关企业已研发出桑枝菌、桑叶面、桑葚酒、桑枝烛等新产品,实现食品、用品的深度开发和品类拓展,为消费者提供新选择,为企业生产赢得新订单。
▲ 黔江正升食品加工车间
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市场主体逐步发展壮大,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具体有三个特点:一是发展态势好。2022年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72.83亿元,同比增长19.5%。2023年,该区域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79.76亿元,同比增长4%。二是基地建设优。该区域物产丰富,粮油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比如2023年,黔江区出栏生猪79.08万头、牛3.14万头,产茧8万担(400万千克);酉阳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125.8万亩,产量37.3万吨,建成油茶基地 41.2 万亩,发布重庆市首个地方油茶标准,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石柱县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纳入国家麦制品产业集群建设,“林连互利共生”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全国林业发展改革典型案例,莼菜荣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秀山县粮油单产增幅及增量均排名重庆市第一,入选全国首批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山银花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被授予“中国黄精之乡”称号。这些产业基础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带动能力强。该区域现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4家,资产总计103826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57267万元,直接务工人员6500余人。
虽然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全市、全国层面看,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排位看,渝东南武陵山区农产品加工产值最高的黔江区尚在全市排名第16位,仅占排在重庆市首位的涪陵区的1/5。
1.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短板明显。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除烤烟、蚕桑、生猪等产业具备一定规模,能较好满足加工企业用料需求外,其他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基地规模小、原材料供应不足问题。例如:黔江地牯牛需要从外地购进,面粉、绿豆、肉牛等原材料来源于湖南、山东等地;渝东南武陵山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层次低,主要集中在烘干、屠宰、腌泡等初加工阶段,精细产品少,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90%的加工企业从家庭作坊转换而来,企业效益低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关联度低,没有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格局,更没形成农户参与企业运营、入股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常常出现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企业“囤货压价”、农产品价格上扬时农户喊价过高的情形,交易双方成本高,未能实现抱团发展。
2.品牌影响力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市场主体“散小弱”,如黔江区共有5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但规上企业仅13家,年销售额达亿元的企业不足5家,对第一产业带动发展作用不够,缺乏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能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大量小企业、小作坊涌入面条、酒类、膨化食品等门槛较低的加工业。渝东南武陵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落后,老字号品牌衰落,好产品没有好名气、好市场,部分产品在周边有一定影响,但在全市、全国默默无闻。“大路货”多、精品少,产品价格、市场份额较低,市场竞争力和溢价效应不强,抗风险能力弱。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属于本地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大多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引才引智上投入意愿和能力不足,管理理念和模式落后,主要依靠企业老板个人思考决策,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简单产销循环,缺乏市场分析和高端市场开拓能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产业要素支撑力不足,制约瓶颈突出。一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业较难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农户生产发展积极性不足,有的生产基地甚至转产或荒废,原材料供应能力不足。以科瑞南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青蒿素为例,由于青蒿种植效益较低,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从最高时的2万亩已下降到0.4万亩,目前,企业主要到酉阳等地收购青蒿原料。二是市场融资渠道不畅,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不多,仓单抵押、活畜抵押等金融创新产品又未大面积推广,无法满足金融企业提出的抵押担保要求,加之银行贷款周期长、门槛高,融资渠道窄、难度大仍是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三是交通物流成本较高,“两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之间的铁路运输还不够畅通,未能打通北向的铁路通道。物流渠道单一,公路和铁路运输分别占货运总量的55%、44%,铁路货场停运后,运输成本增加了40元/吨,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 黔江蓬江食品加工基地
三、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重要产业链的思路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可围绕既定目标,深入研究,增添举措,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品牌导向,引导相关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向重要产业链聚集,以更大力度推动该区域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和电商产业快速高效发展。
1.提质发展畜禽产品产业链。抓住市民畜禽消费结构升级、畜禽产业加快集中的契机,打造畜禽产品全产业链。一是以提升品质为抓手打造“高端牛”。加快肉牛生产开发,通过生态种养循环,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肉牛育肥基地,从根本上保证牛肉品质。实施精细化产品分割加工,充分利用该区域土壤、水资源富含对人体有益矿物质这一优势,大力宣传推广,通过综合利用提高牛肉附加值,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探索实施“饲养+加工+销售”一体化数字管理体系建设,打造全程可追溯、数据互通共享的智慧牛产业体系。二是以培优品种为契机打造“优质猪”。采用“龙头企业+园区平台+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的招商模式推进生猪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集育种、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生猪全产业链。比如加快实施秀山德康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推广黔江区“武陵黑猪”产业发展典型模式,持续打造“无抗生猪”品牌,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建设“从种场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现代农业产业化链条,实现政府、企业、农户共赢。三是以打响品牌为核心打造“精品鸡”。依托重庆市著名商标“秀山土鸡”和“重庆市无公害土鸡产地县”的品牌在秀山建设土鸡基地,充分利用黔江全国省籍地域经典名菜黔江鸡杂和中国重庆首届康养“核心名菜”石柱菌子鸡的品牌影响力,联合推动鸡产业链项目建设,实现“秀山养土鸡,黔江吃鸡杂,石柱尝鸡肉”。
2.提速发展特色食品产业链。要抢抓全市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机遇,结合实际超前布局。一是发展新业态—宠物食品。据统计,宠物食品销售额占宠物消费领域的40%~50%,远远高于宠物诊疗和宠物用品消费。该区域可以利用黔江区69畜牧饲料厂和酉阳县三合饲料厂富余产能,找准切入点,根据实际情况改造升级,增加生产宠物主粮、宠物零食和宠物营养品等宠物饲料品类,并严格把控产品品质,以高于行业标准的姿态入场,用质量抢占市场;可建设宠物食品加工生产园区,鼓励支持宠物食品加工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培育本土宠物食品制造企业,引导宠物食品向本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聚焦新赛道——食用菌。建立羊肚菌销售中心,发挥集聚带动功能,依靠近年积累的食用菌产业资源优势,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发展新路子。探索研发食用菌菌酱、养生菌包、食用菌口服液、菌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以精深加工引领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走食用菌变特色食品的高附加值路子,把食用菌变成休闲食品。三是打造新动能——养生调味品。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可通过贷款贴息、产业化补助等政策撬动,引导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差异化产品。该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乌江榨菜为学习对象,研发生产健康调味食品。在榨菜、方便绿豆粉、辣椒酱等各个品类中推出更多零添加产品,通过严格的原料筛选、工艺控制、质量检测等环节,确保每一种调味品都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3.提标发展中药材产业链。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高质量打造中药材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青蒿种植,因地制宜发展银杏、瓜蒌、白术等中药材,推广“公司+基地+科研+农户”模式,建设规范化、产业化中药材生产种植基地。比如大力发展酉阳的青蒿和黄精、秀山的山银花、石柱的黄连,进一步稳定中药材面积,种植经济价值高的道地中药材,提高本地供给率。进一步推进中药材集散中心建设,通过国家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提高渝东南武陵山区中药材的影响力和辨识度。依托黔江的科瑞南海制药、衡生公司,石柱的泰尔森制药、中药饮片厂,酉阳的武陵山制药,秀山海王药业、红日药业等企业,联合成都康弘药业和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等重点企业,完善生物医药生产线,大力生产青蒿素、银杏叶提取物和药用胶囊产品等产品,中药材商品化率达到95%,培育医药本地龙头企业,开展中药材加工对外出口业务,提高中药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把发展中药材产业链放在生物医药大产业中统筹考虑,充分利用该区域内的医疗资源优势和市内优质医疗机构帮扶优势,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打造生物医药实验室,推动专利技术向生产环节转化;依托生态优势,推动医养结合,比如开发彭水县的苗医苗药,推动药膳养生、中药保健等多元化布局,挖掘和推出一批中药材“食补”方子,结合武隆仙女山国际生态康养小镇、康养中心等康养旅游业态发展,形成医养、食养等产业发展格局。
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农产品加工业提速发展的保障措施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各级各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抓好规划指导、责任落实、政策支持、配合协调,为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狠抓服务保障。坚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主战场、主阵地定位,强化市场主体需求分析,建立完善面向市场的体制机制。建立技术、人才、土地、能源、资金和金融服务等要素保障体系,优化货场、运输、物流等公共服务布局,助力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运营成本,大力提升全过程要素保障能力。引导加工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在标准化厂房租赁、电力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园区产业集聚。构建高水平营销平台,运用线上线下手段,进一步加强产品宣传包装和品牌传播,提高适应市场的产品营销能力。各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对照全市推动食品及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树立新思维、深化新认知、学习新技能,努力成为本领域行家里手。
2.狠抓动能集聚。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各区县需围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对照产业全景图谱开展上下游精准招商,认真培育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固链步伐,同时注重招商项目后续评估,建立跟踪问效激励机制,提高招商现代化、专业化水平。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相关部门和单位需认真研究市场主体发展规律,定期分析辖区内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电商市场主体数量、结构、分布、经营情况,找准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的关键点,打好精准助企组合拳,营造更优创业环境。同时,要加强体制机制设计,推动更多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配置资源要素,做到扶优扶强、培育壮大。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各区县要用好帮扶资源,进一步加大与帮扶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力度,尽快设立并投用产业研发中心,着力提升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研发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产学研”基地建设,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形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3.狠抓责任落实。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各区县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要用好用活综合协调机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构建跨界融合、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各区县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研究、亲自推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各区县需按照“清单化、事项化、项目化推进”的原则,对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列出任务清单、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切实做到“挂图作战”,推动工作出成效、出亮点。要及时开展最佳实践分析和典型问题案例复盘,推动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各区县需增强质效意识,瞄准亩均产值、人均增加值、增长率等关键指标配置资源,算好投入产出账。财政支持的项目必须讲回报,投资的项目一定是能做大做强、能创造就业岗位、能联农带农、能创造税收的项目。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研究中心 龚涛
重庆市黔江区蓬东乡党委副书记 张皓
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校 郭晓霞
重庆市黔江区沙坝中心学校 龚丹
《农家科技》(2024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