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畜科院实施岗位聘用考核改革试点
打破“一评一聘定终身” 激活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市畜科院科技人员在实验室研究蚕丝力学性能。(受访单位供图)
“升了!”
前段时间,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启动新一轮专技人员岗位竞聘,该院食品加工研究所高级畜牧师肖红(化名),因工作成效突出,从专技八级岗晋升至专技五级岗,连升三级。
这让她如释重负。要知道,三年多前,因工作业绩未达标,她从原来的专技七级岗降聘到专技八级岗。
一降一升的背后,是工作状态的转变。
2017年12月,市畜科院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岗位聘用考核改革试点工作,岗位“能上能下”,实行三年一聘的“量化考核、重新竞聘”,打破人事管理“终身制”。
历经六年改革、三轮竞聘,职称与岗位等级、工资待遇“脱钩”,打破“一评一聘定终身”,该院有效提升了专技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和创造性,激活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同时增强了自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以“短痛”止“长痛”
召开10余次专题会,收集上百条意见,方案修改近30稿
一家应用型科研院所,科研是立身之本,如果出不了成果,难有立足之地。但光有成果,若都转化不了,支撑不了产业发展,没有转化收益,同样面临发展困境。
长期以来,市畜科院以“科技兴牧、服务三农”为建院宗旨,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愈发突出——
有的人“没有太高追求”,评上副高职称后,就想“躺平”;有的人虽然努力评上了正高,但自认为从此“一劳永逸”,不想再承担科研项目,也不想搞成果转化,不愿意开展技术服务。
与此同时,一些新入职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原本满腔抱负、劲头十足,但有资历老的前辈在,没有多少晋升的岗位轮到他们身上,成长空间狭窄,渐渐地,干事激情就被消磨掉了。
“一些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通知出来后,有的人都不申报了,认为没有太大意义,不如坐等退休。”担任院长20余年的刘作华,看到大家的工作状态,眉宇间满是忧虑。
“不改不行!”在他看来,“改”弊病、“革”顽疾,不经历“切肤之痛”,难以直捣“病灶”。
很快,这在该院党政领导班子中达成共识,下定决心以“短痛”止“长痛”。
不过,人事制度改革牵涉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要让全院干部职工接受这一决定,并不容易。2017年5月,改革消息一出,全院顿时一片哗然。有人甚至写信,对此事表示反对;有人直接冲到院长办公室“诉苦”。
下定决心,还得下足功夫。最初,该院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党委会10余次,专题研究审议改革方案。同时,领导班子成员在不同场合、利用各种时机,多次向全院干部职工宣讲政策,阐述利弊,让大家逐步了解、理解和接受。
“为了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我们做改革方案就花了3个月。”该院组织人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他们每周都会收集一批职工意见,花几天时间研究修改完,再把方案发出去征集意见,如此循环往复。
“既然改革牵涉全院职工的切身利益,改革工作也需要群策群力。”她说。
3个月时间,他们收集了上百条意见,方案修改近30稿。在广泛征求部门和职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改革方案终于出炉。
“后进”变“上进”
一个团队人人想方设法“挣工分”
“那是动了真格的。”提起改革内容,肖红如是说。
按照市畜科院岗位聘用管理办法,该院专技人员满足基本条件后,将以“工作业绩量化评价+考核评价领导小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计分排序、竞聘上岗,岗位等级总共分为十三级。
这当中,工作业绩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得分占比分别为70%和30%,不再像过去那样,综合评价得分占比为100%。特别是对符合该院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凸显“高精尖难”或增加该院社会影响力的工作业绩,纳入计分范畴或加大分值权重,实行计分到部门、部门二次再分配原则。
“将考核的‘软指标’变为‘硬杠杠’,才能有效避免‘人情分’‘关系牌’对聘用结果的影响。”该院组织人事处负责人解释,公平透明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为此,每一轮竞聘,他们都做到“全流程公开、全过程监督”。
肖红在市畜科院工作了30多年。2017年启动首轮岗位清零、重新竞聘时,拥有副高职称的她,根据工作业绩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被聘为专技七级岗。
但是,2020年,全院205名专技人员参加第二轮竞聘,8人被降聘,她成为其中之一。
“全院12个研究所,我们算是‘年轻’的所,成立时间晚,规模小,只有十来个人。”肖红说,拿不到大项目,是他们团队在工作业绩量化评价中得分低的重要原因,跟院里“老牌”的大所相比,差距很大。分配到个人头上,每个人得分都低。
“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刚宣布降聘消息时,她心里有抵触情绪,还专门去找到组织人事处、院长“说情”:作为一名老员工,被降聘不仅面子挂不住,而且岁数不小了,想过几年平平淡淡就退休。
“既然搞改革,大家都执行这个制度,一视同仁,才能改得彻底。”为了让职工正确看待“能上能下”,特别是让“下”的人员不气馁,该院由院领导牵头,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帮扶。
没多久,肖红彻底转变了思想,把心态调整了过来。与此同时,他们团队也一起坐下来,认真反思、总结,找问题、想办法。
“后来,大家都想通了,归根到底是对这次改革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她坦言。
从那以后,她发现,团队开始变了,变得更加团结、更加积极,能拿项目的去拿项目,成天泡在实验室;能搞成果转化的去搞转化,积极与企业对接;能搞技术服务的三天两头往外跑。总之,一个团队人人想方设法“挣工分”。
“后进”变“上进”,最终,在这一轮竞聘中,不仅是她连升三级,团队里还有两人也连升两级。
“新进”变“快进”
青年人才有机会“挑大梁、当主角”
“我们是赶上了好时候。”该院家禽研究所副所长王海威是一名“80后”,在这一轮竞聘中,已是正高职称的他,被聘为专技四级岗。
实际上,他2013年才进入市畜科院工作,加入优质鸡育种与健康养殖团队。那时,虽是一名新人,但他特别肯干,长期扎根科研和技术服务一线,挖掘地方鸡遗传资源,开展特色优质鸡良种繁育、养殖技术指导及成果转化等工作。
2017年首轮竞聘时,他已评上副高职称,被聘为专技七级岗。
“实话说,如果没有改革,这可能要再等四五年。”他告诉记者,对于他来说,30多岁的年纪,正是做科研、出成果的黄金期。改革破解了青年人才缺乏上升通道的难题,让他更有盼头,铆足了劲,希望干出一番事业——
近年来,他们团队先后挖掘出地方鸡遗传资源2个,培育出多个地方优质鸡品种,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配套研发出优质鸡高效林下养殖技术,通过开展集成示范,为城口、秀山、武隆等地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搭上青年人才“成长快车”的,还有该院畜牧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齐仁立。
2012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他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到市畜科院。首轮竞聘时,同样是副高职称的他,被聘为专技七级岗。
近年来,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强大的事业心,成功申报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拨经费960万元。
如今,他全面主持研究所工作,在三轮竞聘后,已是正高职称的他,晋升到专技三级岗。
“新进”变“快进”,青年人才在工作中有机会“挑大梁、当主角”,让该院的发展更有活力。
“经过6年改革,‘能者上位’和‘庸者让位’已成为共识。”市畜科院党委书记唐德荣说,如今全院211名专技人员,都有了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绝大多数增强了竞争意识,积极进取,由过去的“要我干”变成现在的“我要干”“抢着干”。
据统计,本轮聘期中,该院竞争性项目增至222项,研究经费与上一轮竞聘时相比增长124%,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9亿元。众多科研项目陆续开花结果,获省部级成果奖12项,改革效果初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这更坚定了我们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唐德荣表示,市畜科院将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完善配套措施,以充分调动职工工作激情、保障职工利益,为推进畜牧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波 匡丽娜 张亦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