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潼南:按下改革创新快进键 种好城乡融合试验田

2024-07-19 08:50:19  来源:重庆日报

核心提示

暑期以来,今年2月才建成开街的潼南区“幸福街花儿巷”,成了全市最火的中小学生研学地之一:一批接一批的学生前来开展人文研修、农技研修、乡村种养、红色精神传承、非遗手工制作、泡菜手工制作、树屋建造等实践活动。

近年来,潼南区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牵引,实施推进数字乡村、强村公司、种业创新等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全市率先建成“数字农业大脑”

加快构建数量、质量、效益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

2023年10月,在全市区县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例会上,潼南区作了耕地保护的经验交流发言。当年前9个月,该区制定耕地恢复补足、耕保审计整改、非粮化处置和违法违规专项整治4张清单,完善责任传导、监管奖惩、占用补足、问题整改、过程督导、考核追责6项机制,处置存量问题400余个、完成耕地恢复补足4776亩,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潼南能在耕地保护上取得如此效率,得益于该区于当年建成运行的“数字农业大脑”,这也是我市首个建成投用的“数字农业大脑”。

该区“数字农业大脑”共设置有土地资源、农情监测、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监管审批5大核心应用场景,实现了全区农业数字一张图。

在土地资源场景方面,潼南“数字农业大脑”聚焦农村土地资源精准化管理,首创性实现了区县级全域260万个地块,27个土地图层,35亿个地块属性数据的无缝叠加及智能分析,实现了丘陵山地细碎化地块精准调控。首创了划区智能识别功能,实现项目用地智能核查和项目智能用地选址合规性有效监管,可使产业项目落地更快捷。

在这个系统中,输入任意一个农户姓名,就能在地图上搜索出他名下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实现对每个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情况精准定位和智能分析,实现了每块土地位置、权属、面积、地力、作物和交易流转数据“多合一”管理,使农民权益保障更完善、土地盘活更高效。

在生产经营场景方面,“数字农业大脑”将引入银行、农担、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一站式银行、农担、农业保险、小额贷款等在线服务。

在产业服务上,“数字农业大脑”可为各产业主体提供政策扶持、涉农领域专家队伍、农民技术人才和社会化服务等农业全产业链资源,有效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技术支撑。

在业务管理端,“数字农业大脑”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宅基地审批管理、农村三资监管、农业综合执法、行政许可等监管审批内容,可提高职能部门数字化管理水平,实现政策及时传达、信息互通、源头可控、过程可溯、区域可统计、风险可预警的全程一体化数字监管体系。

潼南“数字农业大脑”的建成投用,为该区强化川渝重要农产品保供功能,加快构建数量、质量、效益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数字乡村改革上,该区近年还首创了“首席数字官”制度,运行了“柠檬产业大脑”、太安奉民菜园“1+6”AI系统模型,投用鱼菜共生AI工厂、“慧养鸡”等智慧项目25个,建成智慧农业试验区4个。

今年6月,潼南区成功申报第二批全国数字乡村试点。

统筹“强村”带“民富”

创新探索联村抱团、“电商+”、土地入股分红等“强村公司”

潼南区“幸福街花儿巷”是该区推进强村公司改革、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也是涪江壹村“时光街区”首个投用的项目。

涪江壹村“时光街区”项目位于潼南区大佛坝街道,涉及前进村、新生村、丰产村、胜利社区等3个村、1个社区。为推进这个项目,大佛坝街道组织四个村(社区)党组织组成联村党委,成立联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之缘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一方面作为合之缘农场运营主体,已建成公社食堂、共享菜园、乡情陈列馆等设施;另一方面收储农民闲置农房,流转耕地。

2023年,潼南区旅投集团与联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资成立公司,利用其收储的农房与流转的耕地,对外招商引资,共引入11家企业,协议引资1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亿元。

根据规划,“时光街区”以穿越时光为主线,将街区建设划分为四个时代,即“忆往昔阡陌花香民国街区”“看今朝社会主义建设时代街区”“新时代新征程幸福街花儿巷”“怀旧时改革开放老院子街区”。项目按不同时代元素将传统文化、时代印记、时尚新潮、田园轻奢等多元化的内容融入街区风貌、特色业态、艺术装置等各个方面,用设计和艺术为乡村空间注入精彩和活力,以历史的轨迹创造平行世界,把时光记忆定格在当下,打造新晋网红打卡点,文旅新地标。

今年春节,“幸福街花儿巷”正式开街并率先开放,春节8天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

近年来,潼南区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条件、经营能力,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整合资源、资金、项目、服务等,打造“强村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目前,该区强村公司主要有联村抱团、“电商+”、土地入股分红等三种模式。

其中,双江镇整合21个村(社)资源,成立联耕农业,今年上半年经营性收入超过800万元,带动873户村民务工,人均增收7700元,入选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宝龙镇创新打造集体经济电商产业园,通过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带动古溪、崇龛、群力、新胜等镇200余户村民发展产业,提供统一代销,今年上半年代销农产品产值达190万元。

古溪镇通过土地入股发展佛手加工基地1万余亩,上半年带动170余户村民务工,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预计今年产量达1.5万余吨。

截至目前,潼南已建成“强村公司”25家,发展通讯合作社62个、土地合作社58个,上半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村实现清零,全区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9000万元以上。

创新“科技载体引擎+高质量主导产业”潼南模式

加快建设成渝中部农业科技创新“硅谷”

今年4月,由市农科院和潼南区政府共同投资建设运营的重庆市现代种业创新基地在潼南区桂林街道八角村正式启动建设。该基地围绕全球前沿、国家急需、重庆所能,重点开展主要粮油、蔬菜等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创制和新品种培育,开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亟需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研发,同步推进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和人才培训,为该区加快建设成渝中部农业科技创新“硅谷”,进一步提升“科技载体引擎+高质量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提供了又一重要平台。

“科技载体引擎+高质量主导产业”是潼南持续提升农业产业优势的重要发展模式。

在科技创新方面,潼南迭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10个国家级农业平台,共建全市唯一农业科技城,以全国第二好成绩率先获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

目前,该区在重庆(潼南)农科城共建主体上,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新食品加工园、重庆市现代种业创新基地“三大科创核心区”为阵地,以项目为牵引,整合南昌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重庆市农科院等在潼其他14所科研院所、12个科研平台、39家规上企业、100余个标准种养基地等协同资源,建立“1+N”科创协同体系,构筑资源开放、共享创新成果的协同创新生态。在技术队伍建设上,已组建跨行业、跨领域、成建制的院士创新团队1个、全产业链研发团队3个、科技特派团6个、农技推广队伍23个、产业村支书(主任)2批,拥有科研专家117人、推广人才692人。

在打造高质量主导产业品牌方面,该区无缝衔接重庆(潼南)农科城产出的成果,发力推进蔬菜、油菜、柠檬“一主两辅”主导产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持续推动实现价值有效溢出。

一是打造“潼南有好种”品牌。成功入列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建设油菜种子实验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双认证中心等共享平台,引进福乐种业、中一种业等5家骨干种业企业落户,油菜适宜制种面积达3万亩,“庆油3号”连续两次获得长江中游油菜新品种区试第1名,“庆油8号”含油量高达51.54%,在长江流域9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是打造全国柠檬第一品牌。成功创建以柠檬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柠檬产业集群,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鲜果产量达到3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75亿元,柠檬标准园建设率达到25万亩、占比78%,柠檬深加工量、鲜果出口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柠檬“一果六分离”柠檬全果梯次加工技术国际领先,开发生产饮料、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5大类350余种产品,附加值平均提升6倍至20倍,参与柠檬全产业链发展的从业人员10万人、人均增收6000元/年。

三是打造“潼南绿”蔬菜公用品牌。成功获批蔬菜产业集群,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达到23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建设市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蔬菜)、蔬菜科技小院,研制全国最具影响力加工型辣椒“艳娇425”、国内首个单性结实茄子“渝早茄九号”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建设部级蔬菜标准园8个、万亩蔬菜标准化产业片12个,“西园甘蓝”“渝糯玉米”等多个拳头系列优新品种示范展示面积超过100万亩。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162个,培育重庆名牌农产品29个、区域公用品牌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产品出口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王静 刘廷 图片除署名外由潼南区委宣传部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