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年间,一渔人捕鱼得蚌珠,献于朝廷,赏“和善进”碑碣,赐溪名宝珠,珠溪由此得名。重庆市大足区珠溪镇,临水而居、以水为生,有“静南水乡”的美誉,更造就了珠溪“水码头”的饮食习惯,生产出冬菜、金槐、蚕桑、双季地膜花生、藠头等远近闻名的“土特产”。或许,可以从冬菜福寿面、金汤鳜鱼这两道菜种,一窥鱼米之乡、冬菜之乡、美酒之乡的魅力所在。
所谓挂面,分为碱面、盐面和清水面。而珠溪生产的挂面最大的特色便是久煮不断、不浑汤;而珠溪人吃面,冬菜是绕不开的另一“主角”。珠溪镇土壤质地肥沃、土质疏松、适种性强,土地含硒量达到了96.7平方公里,富硒成分能为冬菜种植提供有益的营养供给保障,是冬菜生长的绝佳之地。大足冬菜老作坊便起源于珠溪。
当前,珠溪镇福寿面制作技艺已传至第四代。在珠溪镇,无论是桑叶面还是清水面,都香得热烈豪气,辣得沉稳含蓄,挑筷子吃完面条,汤底都要一口干完,挂面的韧、绵、爽、滑以及汤头的鲜、咸、香等重叠丰富的香味与口感,在舌尖味蕾上美妙地滑行流连。
鳜鱼,在当地又称“母猪壳”,是一种生长在濑溪河中体形较小的鳜鱼,秋冬季最是肥美,唐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指的就是它。
大足鳜鱼主要产于山清水秀的濑溪河珠溪段。当地一道金汤鳜鱼,酸是底味,辣是点睛之笔。珠溪人制作金汤鳜鱼时,会使用猪骨调汤,增加汤底的厚实度,丰富酸汤的层次感。
趁热喝上一口酸汤,先是一口酣畅淋漓的冲击,让人吃得鼻头微微冒汗,再是荡气回肠的后劲,小米辣泡椒自带的乳酸涌上来,打开秋冬季不济的胃口。微微打着卷的鱼肉,浸润在酸汤里,雪白滑嫩,劲酸中透着微微的辛辣。
如今,珠溪镇的水码头早已被陆运、空运所替代,但是水码头留下的美食以及背后的文化却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是制面、还是煮鱼,抑或是包装食品,他们都深深地烙下了这座堪比江南水乡小城的印记,是原汁原味、是家乡味儿、是难忘的乡愁。
7月15日,大足区镇街“晒美食 晒美味”专题推介活动迎来珠溪镇登场,珠溪镇党委委员、统战委员郭晓萍邀您感受“家乡记忆,味到珠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