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村集体增收 闲置地减少 返乡者变多 “背篓专线”开通两年 沿线村庄三大变化

2024-07-05 09:00:58  来源:重庆日报

  石船镇葛口村的蔬菜基地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受访者供图)

  石船镇葛口村蔬菜基地,村民正在将采收的蔬菜运到车上。

  6月29日凌晨5时,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蔬菜基地,前来运送蔬菜的货车一字排开,每装满一辆车,葛口村党总支书记胡平就在账本上记上一笔应收货款。

  “5月份葛口村蔬菜销售收入就有10.2万元,占当月村集体收入的70%。”胡平翻着村账本说,这份新收入是“背篓专线”带来的。

  胡平所说的“背篓专线”,是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其石船站就设在葛口村村口。两年前4号线开通后,石船镇菜农开始背着背篓乘车进城卖菜,于是这条线就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近水楼台先得月,4号线的开通让石船镇沿线村庄发生巨大变化——两年来,村集体收入涨了,闲置地减少了,越来越多人返乡创业。

  “一增”

  村集体年收入增至400万元

  葛口村是石船镇蔬菜产业村,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80%左右。早在2019年,村里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就成立了葛口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胡平为理事长。

  “我们先是将村里的菜农组织起来,统一育苗、管理、销售,以争取议价权。可那时村子交通不便,上门的商贩常借此压价,村集体也没什么收入。”胡平说。

  后来,联合社又主动联系市内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这种销售方式虽然价格有保障,但需要次日或更晚才能拿到蔬菜款,菜农们嫌回笼资金慢,自然不愿意拿菜来卖,还是选择单干。

  销售成难题,村集体也难为“无米之炊”——联合社成立几年来,葛口村除了与邻村合作租用了几台挖掘机承包工程外,便再无其他收入。

  “背篓专线”开通后,葛口村的村集体经济迎来发展机遇。

  2023年,重庆菜都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菜都鲜公司)看中葛口村的蔬菜产业发展潜力,流转了村里300亩闲置土地用于打造蔬菜基地。

  根据协议,菜都鲜公司每年为葛口村提供2万元土地租金,并提供10%纯利润保底分红,“菜都鲜公司不仅承担了300亩蔬菜的种植成本,还负责蔬菜销售。”胡平算了笔账,300亩闲置土地打造成蔬菜基地后,按照正常市场价格销售,每年村集体就有30万元左右保底分红。

  2023年,葛口村村集体收入达271万元,纯收入达36万元。今年,全年村集体收入预计将超过400万元。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相邻的石龙村。“去年我们村集体纯收入达到43万元,其中最大的一笔增项来自于闲置校舍的租赁,达到10万元/年。”石龙村书记、主任王亮告诉记者,这个校舍已经闲置了几年,过去无人问津,如今有了轨道交通的“加持”,实现了“变废为宝”,也为村集体增收。

  “一减”

  闲置土地全种上了蔬菜

  蔬菜好卖了,闲置的土地迅速被利用起来,除了菜都鲜公司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蔬菜之外,村民们也纷纷扩大种植面积。

  “背篓专线”开通前,葛口村菜农樊自华卖菜的首选是趁赶场日,把菜运到石船镇上卖,但镇上对蔬菜的需求不多,也卖不起价。

  樊自华知道城里的蔬菜价格要高得多,但进一趟城,单程公交就需要3小时,票价也要10多元,还容易错过卖菜的“黄金时间”。

  “背篓专线”开通后,樊自华背上自家蔬菜到观音桥、复盛等地售卖,没想到收益不错,“比如糯玉米,在镇上1斤只能卖1元左右,到了城里1斤可以卖到三四元,还经常供不应求。”樊自华笑着说,“这买卖划得来。”

  过去由于蔬菜不好卖,樊自华只种了几亩糯玉米,每年收入也不过2万多元,但随着“背篓专线”开通,樊自华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20亩。

  这样的案例,在葛口村并不鲜见。40岁的村民鄢平,原来在外做建筑生意,眼看家乡的发展形势好,他立马回到村里流转土地种植空心菜。“每天下午五六点,我就开始组织村民摘菜,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一二点,装车后我就开车把蔬菜送到海领农产品交易中心和人和市场,到早上五六点一天的工作基本结束。”他告诉记者,每天他至少要送约3000斤蔬菜,按照1元/斤计算,每天的毛收入为3000元,除去人工、租地等成本外,“比过去收入高。”

  正因为生意不错,短短两三年鄢平的空心菜基地已经扩大到60亩,仅今年就扩大了12亩。

  记者了解到,石船镇下辖21个行政村、3个社区,目前已有近一半行政村的菜农依靠“背篓专线”进城卖菜,由于销路顺畅,许多村子的闲置地都利用了起来:葛口村的耕地面积为2100亩,原来就有500亩闲置,如今全部种上了蔬菜;石龙村原来有近千亩土地闲置,如今基本都复耕复垦。

  “一多”

  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

  “背篓专线”不仅将村民的菜卖出去了,还带着更多人回到乡村。

  两年前,石船镇石龙村村民杨小祥有了返乡开农家乐的想法,可那时弟弟杨松一个劲儿地劝他,“村里一年到头都没几个人,不要白白浪费钱!”而到了去年,杨松却改变了想法:“哥,咱们一起回家开农家乐!”

  杨松改变想法,便是因为“背篓专线”的开通:石龙村邻近轨道交通4号线黄岭站,有10余个社可乘公交直达地铁站,石龙村菜农将当地蔬菜运输出去的同时,也为村子积累了一批“铁粉”,不少城里人因为石龙村蔬菜新鲜、品质好,开始主动乘地铁到村里买菜。

  人流带来了商机。杨松观察到,来村里买菜的顾客以退休老人居多,他们除了到乡村买菜,还有观光休闲的需求。

  兄弟俩说干就干,搭伙投入积蓄在自家院子里建起几处供游客围炉煮茶、品尝农家美食的亭子,还推出地铁站包接送服务。一切准备妥当后,去年10月,兄弟俩打造的“泥土香”农家乐正式对外营业。

  “开业第一个周末订单就排满了,第一个月我们收入就有几万元,预约的单子也排到了几个月后。”杨松说。

  有人回乡开农家乐,也有人搞直播挣流量。51岁的村民徐伟过去开出租车,去年他辞职不干了,回到村里搞养殖,并以“重庆大伟”为名开号直播卖货。“大家对乡村生活很感兴趣,一年来粉丝就涨到了6万多。”他告诉记者,随着粉丝越来越多,自家的土鸡和土鸡蛋越卖越好,仅去年他就卖了600多只土鸡,流量变成了现钱。

  一条“背篓专线”,正源源不断地为村子带来人气。“我们正计划围绕轨道交通站建设一处农贸市场,方便市民前来买菜,还打算建设一块共享菜园,发展研学游,为村集体和村民开辟新的增收路子。”石船镇相关负责人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