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推进重庆晚熟龙眼、荔枝产业带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4-06-21 09:12:4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龙眼、荔枝起源于我国,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热带地区,与香蕉、菠萝并称为“南国四大佳果”。宋朝民族英雄李纲曾有诗云:“荔枝红紫已交加,龙眼新来又著花。便欲谋居不须去,咀冰嚼雪过年华”。可见,龙眼、荔枝果肉晶莹剔透,味道佳美,自古被赞誉,古人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区域内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适合生长的果树类型较为多样,境内部分低海拔沿江河谷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属于龙眼、荔枝栽培的最北缘区域。

▲ 涪陵龙眼喜获丰收

近年来,随着产业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龙眼、荔枝被纳入重庆“三大水果产业”进行重点发展。为促进龙眼、荔枝产业发展,注入乡村振兴新动力,本文提出高质量发展重庆晚熟龙眼、荔枝产业带的构想,即充分利用“晚熟”的生态特色,将重庆龙眼、荔枝产业纳入区域集成发展的轨道,推进实施“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

一、种植历史

据东晋时期成汉国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蜀记》僰道县条下引《秦记》载:“僰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有荔枝、姜、蒟。”其中僰道县治位于今宜宾附近。另据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康泰著《扶南记》记载:“荔枝始传于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西晋左思所著《蜀都赋》载:“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凋,常晔晔以猗猗。”龙目即为龙眼别称。而在《昭明文选》的《蜀都赋》中有注文:“《南裔志》曰:‘龙眼、荔枝生朱提南广县、犍为僰道县,随江东至巴郡江州县,往往有荔枝树,高五六丈,常以夏生,其变赤可食。’”《南裔志》作者为东汉杨孚,巴郡江州县即为今重庆地区。这些文献资料说明,自秦朝时期,龙眼、荔枝便在川渝种植。但文献多为引文或注文,且部分引文为孤证,部分学者只承认川渝地区龙眼、荔枝种植始于汉代,而非秦代。然而《秦记》为史书,古代史官记录力求真实,会多方查证;志,为地方志,与史书类似,其引用也较为可信。因此,笔者认为,《华阳国志•蜀记》僰道县条下引《秦记》的记载是可信的,即川渝龙眼、荔枝种植史应从秦朝起。自古川渝一体,种植相同作物属于合理的推测,且重庆、泸州、宜宾三地比邻,水运便利,交流通畅,龙眼、荔枝种植应起源时间相同。纵然重庆栽培历史不能明确至秦代,依据《南裔志》记载,也可确定于东汉时期。

至唐宋,川渝荔枝更是名满天下。杜牧《过华清宫》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让荔枝誉满天下,又谤满天下。荔枝无言,谤誉皆在人的言行。据有关学者考证,杜牧诗句中所述的荔枝产自重庆市涪陵区(涪州)。古代巴蜀通中原的其中一条古驿道因唐天宝年间运送贡品荔枝而被命名为“荔枝道”,南端的起点即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区附近),这在宋代乐史所著的《太平寰宇记》中有明确记载。宋朝大词人苏轼的《荔枝叹》中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天宝”即唐玄宗年号。南宋祝穆编撰的《方舆胜览》卷六八引《洋川志》载:“杨贵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俱未变。”由此可见,重庆荔枝种植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唐朝天宝年间。

▲ 涪陵龙眼喜获丰收

但明清以后,川渝龙眼、荔枝销声匿迹,这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到近代,重庆地区的龙眼、荔枝种植才有所恢复。据《涪陵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龙眼从福建传入涪陵,并在具有特殊小气候的沿江河谷地区广为种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重庆地区现存一定数量的龙眼古树,主要分布在荣昌、永川、长寿、涪陵和丰都等毗邻长江的区县,总数1100株左右,树龄介于100~300年。

综上,重庆地区龙眼、荔枝的种植历史非常悠久,具有较为深厚的底蕴。

二、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重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最冷月平均气温4~8℃,较低海拔地区较少出现极端低温天气,部分低海拔及河谷地区无霜期可长达350天;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特有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肥沃。

早在2005年,高阳华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三峡库区(主要是重庆地区)的龙眼、荔枝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以龙眼、荔枝的适应性温度为依据,进行了生态区划,主要划分为轻微冻害适宜区、一般冻害适宜区、不适宜栽培区,其中轻微冻害适宜区可栽培龙眼、荔枝。据此,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永川及以东、忠县及以西的长江、嘉陵江、乌江和綦江的部分河谷地带,其中海拔250米以下的均可种植,主要涉及重庆市中心城区和永川、江津、长寿、涪陵、丰都、垫江、忠县等区县。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附近气温有所调节,龙眼、荔枝的适种范围将有一定程度的扩大,海拔300~400米的部分地区也可种植。

▲ 涪陵龙眼、荔枝展示会

经相关部门统计,重庆龙眼、荔枝种植面积10余万亩,其中龙眼占比较大;主要分布在永川、江津、涪陵、丰都、忠县、万州、荣昌和江北等区县,以永川、丰都、涪陵的面积较大,永川、丰都超过3万亩,涪陵2万余亩,全市总产量近3.5万吨。重庆龙眼价格维持在10元/千克,荔枝价格在30元/千克,龙眼、荔枝的年产值近4亿元。现有种植面积与全部适宜区面积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涪陵区为例,全区适合种植龙眼、荔枝的区域在海拔300米以下,海拔140~300米的区域适合种植面积有40.5万亩。三峡水库高位蓄水导致土地面积进一步缩减,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扩大种植面积至5万亩。

此外,本地龙眼、荔枝的市场需求较大,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常出现有市无货的情况,种植户基本上是坐等客户上门,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凭借其自然晚熟的特点,可错开华南主产区的旺季,可输入主产区市场。近年来,重庆龙眼、荔枝对品牌建设非常重视。涪陵龙眼有“睦和龙哥”和“珍溪”这两个注册商标,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个;“涪陵龙眼”“涪陵龙眼(干桂圆)”“丰都龙眼”这3个产品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涪陵龙眼豆腐传统制作工艺”入选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涪陵区获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和全国合作经济工作委员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组织颁发的“中国绿色生态龙眼之乡”称号。

可见,重庆地区龙眼、荔枝的种植区域确实呈较为连续的带状分布,发展基础较好,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区域集成发展的潜力和必要性。由此,笔者提出在重庆发展晚熟龙眼、荔枝产业带的动议。

三、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

1.品种。重庆龙眼、荔枝产业发展多年,栽培品种较多,但大多数品种均从外地引进。荔枝品种以“大红袍”“糯米糍”“妃子笑”“桂味”“带绿”“红绣球”等为主,龙眼品种以“涪陵黄壳龙眼”“蜀冠”“油潭本”“大乌圆”“石硖”等为主,部分品种表现较好,但对低温耐受力较低,在花芽分化期和花序发育期遇低温常造成减产。仅有“涪陵黄壳龙眼”为本地自主选育的龙眼品种,在耐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食率66%以上且焦核率高达20%。针对优质适宜品种缺少的问题,一方面加大引种力度,另一方面利用本地及周边区域如四川、贵州等地现存的古龙眼树、古荔枝树,通过芽变、杂交或诱变等方式选育优质、耐寒、适种新品种。

2.栽培技术。重庆冬季气温相对较低,这对龙眼、荔枝花芽的分化与存活极为不利,这需要有相应的栽培技术配套。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劳动力质量偏低、价格偏高,因此,劳动密集型的果树生产提倡省力化栽培。目前,重庆龙眼、荔枝的种植仍以传统的种植方式为主,矮化树形、肥水药一体化等技术应用较少。龙眼、荔枝主要是顶端开花结实,且树体均较高大,这为各项农事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针对实际情况,对老果园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加速老品种更新,在集中连片区域建立示范园,推广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提升重庆龙眼、荔枝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多年来,重庆各地针对本地气候,积极进行栽培技术改进和集成。202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重庆市地方标准《龙眼生产技术规程》和《荔枝生产技术规程》,可视为重庆龙眼、荔枝标准化生产的开端,可由市级或区县农技部门依据生产技术标准进行培训、指导,或者成立专业管护团队按标准进行统一管护。另外,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重点解决一家一户生产技术标准难以把控、重点技术难以落实、果园全程机械化难以实现、农民外出果园难以管护、突发性用工难以组织和市场难以对接等问题。

▲ 涪陵龙眼挂果状

3.经营主体。目前,重庆龙眼、荔枝产业经营管理模式较为分散,表现在两个方面:总体产业由各个区县自主规划、管理,难以形成区带集群优势;经营者也是一家一户,缺乏规模化生产的经营主体。这两方面原因导致重庆龙眼、荔枝的品质参差不齐,整体竞争力较差。因此,可以在跨区县层面进行相对统一的经营,形成合力,协同发展;也可以尝试引进大型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或者形成大基地小单元模式,灵活发展。将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和优势基地进一步集中,打破区县地域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集中发展,并在采后处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统筹协调,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带和若干产业集中发展区。

4.品牌与营销。重庆龙眼、荔枝的特色在于晚熟,与福建、广东、广西等主产区错峰上市。各区县各自拥有自己的品牌,但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差异较大,且品牌核心和内涵并不突出。因此,重庆地区应该主抓“晚熟”特点,整合各区县品牌,整体打造跨区域共有公共品牌“涪陵龙眼、荔枝”。大力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与果品经销商对接,进入市内外果品专业销售市场和社区销售网点;拓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配送直销等销售模式;推进电子商务,建立网上信息发布和销售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做好推介活动,不断提高重庆龙眼、荔枝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重庆龙眼、荔枝本身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适宜栽种的沿长江两岸的低海拔区域还分布了较多的历史文化古迹、旅游景点,深度挖掘龙眼、荔枝与唐文化、“荔枝道”、荔枝诗词、古迹景点等的联系,充实产业内涵,助力品牌打造,提升产业价值。因此,以水果基地为基础,以大旅游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支撑,选择生态条件好、背靠大景区,交通便利的区域,集中打造龙眼、荔枝休闲观光果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同时多渠道、多区域进行拓展营销,让更多的人知晓重庆的晚熟龙眼、荔枝。

随着重庆龙眼、荔枝产业的发展,可与四川泸州等地的龙眼、荔枝产业协同发展。“日啖荔枝三百颗”,何须长途去岭南。这样做必将在外地市场打开销路,甚至返销福建、广东、广西等主产区。

重庆市涪陵区荔枝街道农业服务中心 吴晓艳

重庆市涪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郭玲

重庆市涪陵区农业信息中心 卓玛

《农家科技》(2024年6月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