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共绘美丽重庆新篇章 | 减污降碳 激活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高标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努力开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时代。
重庆海螺打造“花园式水泥智能制造工厂”
只需两小时,餐厨垃圾变成肥料和燃料
▲重庆海螺成功打造出一座“花园式水泥智能制造工厂”。(受访者供图)
6月10日,位于忠县工业园区的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海螺)餐厨垃圾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置中心,一台专用车辆将餐厨垃圾缓缓倒入消纳池。2小时后,这些餐厨垃圾就变成了油脂和有机肥原料。
这是全国首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餐厨垃圾系统。
重庆海螺是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2008年落户忠县。记者在现场看到,餐厨垃圾通过投料储存、预破碎、有机分选、除砂、油脂提取及好氧发酵等程序,在生物降解后就变成了油脂和有机肥料原料。这些有机肥可用于柑橘、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和园林绿化;油脂则进入水泥窑作为制造水泥的燃料,从而替代燃煤。据了解,按年处理2万余吨餐厨垃圾计算,该系统产生的油脂用作水泥窑燃料,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66吨,减少二氧化硫产生量16吨,减少氮氧化物产生量14吨。
“过去,重庆海螺也存在电力损耗高、热力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忠县工业园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忠县一方面实施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引导企业争创国家级和市级绿色工厂,一方面强化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管控,大力招引一批绿色低碳优质产业项目。
“餐厨垃圾项目就是我们创建‘无废城市’的重大基础性项目。”忠县相关负责人说,忠县城区共有餐饮门店400多家,每天产生餐厨垃圾60余吨,以前处理这些餐厨垃圾主要采取填埋措施,但随着各地垃圾填埋场告急,以及存在漏液、沼气安全等风险,这种填埋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应需要。
为此,忠县与重庆海螺签订协议,总投资5000万元,实施利用水泥窑资源化处置餐厨垃圾项目。去年2月,餐厨垃圾生物降解无害化处置中心建成投用,有效解决了忠县及周边区县餐厨垃圾处理难题。
同时,重庆海螺不断推行水泥生产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既治理环境,又降碳改造。
这些年,重庆海螺先后改造三条线SCR烟气脱硝系统,新建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对三条生产线窑头、窑尾进行除尘设备电改袋,建成三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六台年产能640万吨水泥的水泥磨、两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一套光伏发电系统,同时还拥有一条年产量200万吨的骨料生产线,一套日处理200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一套日处理60吨餐厨垃圾处理系统。
节能技改、余热发电、原料替代……重庆海螺系列举措,大幅降低了水泥生产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碳排放,每年可节约标煤20978吨,节约用电279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542吨。重庆海螺先后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环保A级企业”等称号,成功打造出一座“花园式水泥智能制造工厂”。
江津珞璜工业园创建全市首个“无废园区”
一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二十七万吨
▲江津珞璜工业园创建全市首个“无废园区”。(受访者供图)
6月12日,在位于江津珞璜工业园的泰山石膏(重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山石膏)车间,生产设备正全速运转,在200米长的输送辊道上,一块块石膏板切割下线。
“全年要生产3000万平方米石膏板。”公司负责人武新民称,泰山石膏每年要消化脱硫石膏20万吨,其中大部分来自毗邻的华能珞璜电厂产生的工业废渣;而泰山石膏加工产生的废纸又打包回收到纸厂加工。
泰山石膏所在的珞璜工业园成立于2005年,目前已形成了材料、汽摩、装备三大主导产业,纸制品及包装、智能家居两个细分领域群。
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持续增长,园区原有的固废处理能力和固体废物减量化技术,显得力不从心。
“抓源头减量化、促终端资源化、保全程无害化。”珞璜工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江津启动珞璜工业园开展重庆首个“无废园区”创建工作。
具体说来,就是将固废处理项目与园区五大重点产业以及能源、建材产业有机串联在一起,推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构建“一环两链,环链相扣”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一环”是指,将包装纸、板材、钢材、铝材、塑料“五大原材料”循环利用,形成“原材料—产品—废弃物—再生原材料”的循环利用闭环。
“两链”是指“火电厂高温蒸汽—生产企业”“火电厂高温蒸汽—污泥干化—热电联产”能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以及“火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再利用企业—建筑材料(水泥、石膏建材、加气混凝土砌块)”建材循环利用集群化产业链。
记者在园区看到,珞璜污泥处置中心构建的污泥热电联产系统,利用华能珞璜电厂余热蒸汽将市政湿污泥进行干化处理,处理后的干化污泥作为生物质燃料运往电厂与燃煤掺烧发电,燃烧发电后的粉煤灰又作为建筑材料利用,实现了污泥“变废为宝”及资源化循环利用。
如今,园区每天污泥处置规模达到1200吨,占重庆中心城区每天污泥产生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每年节约标煤3.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3万吨,极大缓解了重庆市中心城区市政污泥处理处置“老大难”问题。
“上下协同、优势互补、链条完整。”江津区相关负责人称,“一环两链,环链相扣”的循环模式,提高了园区资源整体利用效率,构建了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增长方式可持续的“无废园区”。
据了解,珞璜工业园现有废资源化利用企业30余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年利用处置能力350万吨,工业危险废物年利用处置能力20万吨。园区企业年利用高温蒸汽173.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34.7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04万吨。
与此同时,园区获评市级“绿色园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市级“绿色工厂”5家,并协助20家企业成功创建区级“无废企业”。
江北持续治理过度包装和塑料污染
快递包裹变“瘦”变“绿”
▲江北区加快推动邮政快递网点绿色包装回收装置全覆盖。(受访者供图)
6月13日,江北区观音桥邮政营业大厅,工作人员一手托着快递包裹,一手拿着胶带,快速翻转几下,就完成了打包封箱。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江北区分公司市场营销部业务管理陈国强告诉记者,以前,快递包裹是“五花大绑”,现在采用“一字”“十字”“艹字”封箱法,减少了胶带的使用。他挥舞着手中的胶带说,“现在我们用的都是这种可降解胶带,减少了环境污染。”
陈国强给记者算了笔账:平均每件快递的胶带使用量是0.8米,以每年全国快递业务量1000亿件计算,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约为800亿米,可绕地球赤道2000圈。
此外,快递包装废弃物也在持续增加。据统计,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
“既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又带来环境污染。”重庆市邮政管理局五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引导邮政快递企业采购符合国家规定、行业标准的包装产品,持续开展过度包装和塑料污染两项治理,在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和回收复用瓦楞纸箱,“让包裹变‘瘦’,让快递更‘绿’,势在必行!”
以包装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减量化为手段,循环化为保障,近年来,江北区持续强化邮政快递业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收寄、包装一体化服务等措施,减少电商商品在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扎实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记者在观音桥邮政营业大厅看到,现场摆满了可生物降解的胶带、可循环使用的“卯榫”快递箱。“这种全叠盖式免胶带箱现在最受欢迎。”陈国强介绍,这种纸箱采用卯榫结构,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实现零塑料、零胶带,杜绝环境污染。他说,“由于不使用胶带,免除剥离胶带过程中对箱体的破坏,不仅寄送方便,产品还能重复使用3—5次。同时,3层板的单瓦楞材质,比以前的更薄、更牢固。”
一手抓寄递环节,一手抓投递管理。江北区还督促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在末端网点设置绿色包装回收装置。记者在北滨路招商江湾城一家菜鸟驿站看到,一个绿色包装回收箱摆在显眼位置,市民在取走快递时,顺手将快递箱放入回收箱内。驿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将快递箱放入回收箱可以积分兑换鸡蛋、纸巾等礼品,纸箱也实现了重复利用。
目前,江北区正加快推动邮政快递网点绿色包装回收装置全覆盖,据统计,全区绿色包装回收装置累计建成20个。今年1—5月,该区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达0.3万件,回收循环利用瓦楞纸箱数量累计3.5万件。目前全区电子商务类邮件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为95.04%,寄递企业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比例为96.89%,寄递企业规范包装操作比例为96.81%,在全市各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