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千锤百炼 把重庆城市精神雕琢到极致

2024-06-13 09:17:21  来源:重庆日报

  蓝天白云下的两江四岸生机勃勃,城市景观犹如美丽画卷。(资料图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卞立成 王亚同

 受访嘉宾

  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周勇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党委书记、馆长 王川平

  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 黄蓉生

  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 朱军

  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曾维伦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孟东方

  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本朝

  两江交汇一座城,巴蜀三峡红岩魂——重庆,有百样面孔、千面情怀、万种风物。如何用短短几句话,鲜明精准呈现烙印在深处的精神内涵?无论如何,勇立潮头、迎难而上,始终是重庆的精神本底。

  甲辰龙年,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征集正式启动,集众智、聚合力,凝练城市精神、熔铸渝城风骨。城市与精神,在相互赋能中走向深融,在凝练中滚滚向前。培育凝练重庆城市精神不仅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更要将表述语千锤百炼、精雕细琢,与重庆高度契合,且标识鲜明、易记易传。

  近日,我市举行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专家座谈会,来自我市相关领域的7名专家学者代表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重庆城市精神表述契合度展开讨论,对现有表述语再升华、再凝练献计献策,探讨提炼表述中的“金点子”,推荐更契合、更有辨识度的表述语。

  从“高频词”中感受重庆辨识度

  对一座城市,不同人有不同印象,但汇总起来就形成了具象。对重庆城市精神,众多表述语中,“红岩精神”“坚韧”“敢为”等一系列高频词成为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红岩精神是市民们共同选出的高频词,也是大家公认的重庆城市精神的核心。不过其科学内涵并不适宜直接应用到表述语中来。”朱军认为,城市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其中包括了地理、历史、人文等多个方面。因此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中的红岩精神,应当从民族精神、市民精神、党的精神中来体现,既是已有精神的综合和典型的呈现,也是今后应该进一步塑造的精神。

  王本朝对此也有类似看法,他以“坚韧”为例阐释说,重庆是大城市、大山区、大农村、大库区,在这里生产生活需要一股韧劲,必须得有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因此“坚韧”一词具备强烈的历史性、积淀性,也很好地体现出了我们重庆人内心深处的红岩精神。

  此外,他还认为,“敢为”一词暗含只有胆量充足才能去做的意思,建议将其进一步提升为“创新”。因为“创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反映了如今重庆所肩负着的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探索首创性、差别化改革,加快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的时代使命,具有极强的重庆辨识度。

  准确凝练时代中的城市精神

  不同时代,沉淀不同的气质与内涵,新时代重庆城市精神,具有哪些标志性特色,呈现出怎样的气质?

  与会专家认为,凝练时代中的城市精神,要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前瞻未来。正确认识重庆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需要穿透历史寻找文化源头,还要立足现实展现城市发展,也要展望未来探索时代发展之需,准确凝练与重庆城市精神契合的表述语。

  讨论中,专家学者们分享了不少凝练表述语的“金点子”。

  “总结凝练城市精神,提出市民和社会广泛认同的表述语应充分彰显城市特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内涵、引领城市发展,从而实现历史文化与时代使命的有机结合、地域特质与民族精神的内在统一。”曾维伦说。

  他认为,凝练城市精神有四个维度:一是深挖精神内核,既要考虑地理状况、建筑风貌、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外在因素,更要深入分析城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淀的带有稳定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质等内核因素,深入探究贯穿其中的精神内核、动力之源,找准贯穿其中的“魂”;二是要体现前后贯通,必须坚持大历史观,将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考虑,不能人为割断城市的文化历史脉络;三是要着眼时代发展,城市精神不仅是城市发展历史的凝练,也是对城市在特定时期时代特征的彰显;四是彰显独特意蕴,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标识,必须要有显著辨识度标志性,让人一看即知是哪个城市,并且表述语要简洁、通俗、鼓舞人心,激励全体市民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团结奋斗。

  黄蓉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重庆视察,多次对重庆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炼重庆城市精神,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的实质内涵。”

  黄蓉生建议,表述语要立足重庆历史,彰显重庆辨识度,从悠久历史中展现重庆城市深厚的人文积淀。要充分考虑重庆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做到“接地气”。以部分方言为例,有的表达用重庆话讲自然气势十足,能够充分体现出重庆的热情与活力,但用普通话讲,在节奏和情绪上始终“差强人意”。所以在凝练过程中务必规避语言风格差异带来的问题。

  “20年来,重庆做了很多相关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我们已经提出了凝聚人心、奋力向前的城市发展目标,还需要提出一个新的适合本地,能够大众化,展现群众思想基础、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周勇总结过去的经验,概括了重庆城市精神的五个要点:

  一是要有高度概括性,做到大音希声:从内容上,不能简单堆砌词语,太过繁复;从形式上,要简明上口,不能泛泛而谈,以看一两遍就能记住为宜;二是地域显特色,就是强调辨识度,让人一看即知是重庆;三是文化溯根源,文化是城市精神的源头,要从形成于重庆的六个文化中来,不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四是精神需导向,要提炼出当今时代所需要所倡导的精神特质;五是最大包容性,重庆城市精神是重庆全体市民所共有的精神品质,因此表述语必须是最大公约数,应从全体市民的思想实际、精神实际出发,吸纳各方智慧,反复酝酿、精雕细琢,概括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表述语。

  专家学者眼中的重庆城市精神“关键词”

  魔幻地形、绚丽夜景、轨道列车……重庆可谓“一城千面”。同样,专家学者们心目中也有属于各自的重庆城市精神。大家在讨论中分享了各自归纳出的重庆城市精神“关键词”。

  “我个人认为,‘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这八个字贯穿在重庆文化中,是最具有重庆特色的精神用语。”周勇说,在3000多年的重庆历史中,形成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革命文化为主体的重庆历史文化体系。其中,巴渝文化和革命文化相互衔接,是重庆文化的基础;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是重庆文化的特色,在历史长河的不同时段发挥着独特作用。“坚韧、顽强、开放、包容”的重庆人文精神贯穿其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王川平推荐了“忠勇刚正、务实争先、开放包容、智水仁山”的表述语,并对其中的“智水仁山”非常推崇。他说,“智水仁山”更符合重庆特色,用在这个地方还有一层城市和山水共荣的意思,即包容数字化、现代化,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对未来展望,又有对仁义道德的肯定。目前,全国还没有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精神的表述。

  孟东方推荐表述语是“坚韧顽强、兼容开放、豪爽耿直、创新时尚”。他说:“‘豪爽耿直’是重庆人个性的体现和人格的张扬,是重庆城市精神中绵延至今的性格‘主调’。我实在想不出比‘豪爽耿直’更适合用来形容重庆人的性格的词。”他认为,通过重庆人的独特的性格体现重庆独具的城市精神。今天的重庆人依然豪爽,但并不粗鲁;依然耿直,但并不轻率;依然热情,但又不失尊重;依然厚道,不掺虚假;依然舍得,但无所求。

  他还指出,“创新时尚”揭示的是重庆人谋求自身发展的动力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未来如何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这个新的核心就是创新。不管是建设新重庆的新部署新要求,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任务新举措,“创新”正是重庆人骨子里敢想敢干精神并且有能干成的效果。而“时尚”则是因为重庆不仅是年轻的直辖市、年轻人向往的城市、创业干事的城市、8D梦幻的城市,还有影响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一系列新质生产力重要引擎,影响辐射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毫无疑问,“创新时尚”是重庆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趋势,重庆“国际范”大都市魅力愈加浓厚。

  嘉宾声音>>>

  “(重庆)需要提出一个新的适合本地,能够大众化,展现群众思想基础、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的城市精神表述语。”

  ——周勇

  “‘智水仁山’更符合重庆特色,还有一层城市和山水共荣的意思。”

  ——王川平

  “表述语要立足重庆历史,彰显重庆辨识度,从悠久历史中展现重庆城市深厚的人文积淀。”

  ——黄蓉生

  “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中的红岩精神,应当从民族精神、市民精神、党的精神中来体现。”

  ——朱军

  “凝练城市精神有四个维度,一是深挖精神内核,二是要体现前后贯通,三是要着眼时代发展,四是彰显独特意蕴。”

  ——曾维伦

  “‘豪爽耿直’是重庆人个性的体现和人格的张扬,是重庆城市精神中绵延至今的性格‘主调’。”

  ——孟东方

  “‘坚韧’一词具备强烈的历史性、积淀性,也很好地体现出了我们重庆人内心深处的红岩精神。”

  ——王本朝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