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有了新研究成果

2024-06-12 09:29:34  来源:重庆日报

俯瞰中国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遗址。(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位于重庆巫山县的龙骨坡遗址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近日,由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博士陈育芝与导师武仙竹教授联合署名发表的《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一文,在我国古人类学核心期刊《人类学学报》上正式发表,展示龙骨坡遗址有了最新研究成果。

6月9日,在论文作者之一武仙竹的娓娓讲述中,一幅百万年前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活图卷被缓缓打开。

两百万年前

龙骨坡的气候比现在更湿热

为了探寻长江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武仙竹和他的学生足迹踏遍了重庆龙骨坡遗址、湖北建始人遗址、安徽人字洞遗址、云南元谋人遗址、河北马圈沟遗址、陕西公王岭遗址等古人类遗址。

在这场对古人类的跨时空探访中,众多的考古发现和动植物遗存,让数百万年前的长江沿岸自然环境一点点显现出来。

“我们发现,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地理范围在东部季风区,当时的古气候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而且同时存在显著气候降温和冷热交替事件,南北动物群过渡带曾发生南移。”武仙竹说,这些优渥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古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龙骨坡为例,武仙竹描绘出了当时古人类的居住环境:“花园”中植被茂盛,不仅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暖温带落叶阔叶乔木等,还有喜干和喜湿的禾本植物和多种喜温暖阴湿的蕨类。琳琅满目的植物群体,为各种各样的动物生存提供了基础食物来源。

武仙竹说,龙骨坡遗址动物群包括大量华南动物区系动物,还有一些横断山附近的西南区特色哺乳动物和一定数量的华北区动物,“但同时发现,这里还生活着巨猿、湖麂、双齿尖河猪、印度长尾鼩、攀鼠、绒鼠等与印度、越南相同的南亚动物区系。”

众所周知,印度、越南因为更靠近赤道,所以当地的温湿度更高,因此这些动物的出现,显示龙骨坡遗址古居民生活时期,其生境应与该区域现代三峡峡谷气候相似,但比现在三峡高海拔山地气候湿热,应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

龙骨坡古人类

率先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

有了如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人类如何开发利用呢?

武仙竹说,据推测,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围绕靠近水源的森林、草原开展狩猎和采集。

如河北的马圈沟遗址内,发现有古人类猎杀草原猛犸象的活动遗迹,其中清晰保存着石制品穿插在骨骼上的现象,出土石制品中除石核、石片、断块、残片、石锤外,还包括进一步加工修理的刮削器、小型砍砸器等。

在陕西公王岭遗址及相近其他遗址共同出现的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孔器、尖状器、石锤等石制品组合丰富,显示该地区更新世早期曾有稳定的古人类群体围绕水源充沛区域活动。

那么龙骨坡的古人类当时又在干什么呢?

研究发现,龙骨坡遗址的古人类在欧亚地区的众多古人类中,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当时的龙骨坡古人类已开始主动进入洞穴,并把洞穴作为生产石制品、处理动物资源的生产和休憩场所。”

但是,该阶段人类所利用的洞穴,主要为小型“天坑”状垂直溶洞,这类洞穴的共同特点是视线好、活动方便。

既然要找个洞穴遮风避雨,为啥不找个大一点的?

武仙竹说,那是因为该阶段中国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所以人类对大型、潮湿或黑暗的洞穴进行开发利用可能还存在困难。

虽然只能开发利用有条件限制的洞穴,但是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能够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并对生活条件进行改变,充分说明该阶段人类智力和生产力水平已经得以提升。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