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乔宇
4月19日,在潼南区龙形镇龙形峡漂流项目处,村民们对河道开展清漂作业,同时补种绿植提升沿途景观。还有不到两月,这里又将迎来成群的游客。
龙形峡漂流项目全长3.5公里、高差近70米,去年建成营业即受游客青睐,带动周边的高楼村、龙形村70多户村民就近务工,户均增收1万多元。最先发现这里的有利地形并推动项目落地的,是龙形镇的宣传、统战委员胡江。
去年年初,胡江在当地调研时偶然发现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当时我正好了解到有一家企业想发展乡村旅游,正寻找项目。”在胡江等人积极推动下,漂流项目于去年7月建成,成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的有力增长点。
统筹好发展资源,带领群众谋改革求发展,干部是中坚力量。今年一季度,重庆经济增速好于预期、高于全国、西部领先,交出了经济社会发展高分报表。亮眼成绩的背后,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夙夜在公的辛勤忙碌分不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需要“真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干部队伍。如何让能干者能上、有为者有位,重庆正在努力探索践行。
精准识别 让“有为者有位”
胡江在绿水青山中发现“金山银山”,缘于他对“三农”工作的热爱与熟悉。
201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号召之际,时任潼南区人力社保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的胡江,来到米心镇苦竹村担任“第一书记”。
苦竹村2014年被列为区级贫困村。来到这里,胡江围绕“精准扶贫”边学边干。通过走访摸排,他从780余户2800多村民中识别出60户207人的建卡贫困户,为“应扶尽扶”打下基础。在村民赵烈刚的宅基地旁,胡江协调帮助建起了琉璃瓦住房;得知村民蒋六兵想养猪,胡江帮助他办起一个小型养猪场,还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村里缺主导产业,胡江又想方设法引进一家花椒种植公司,建起1200亩花椒基地,新增20个就业岗位……
几年下来,硬化的公路和人行便道纵横交错,田野里椒香四溢,座座荒山变成蔬菜园、特色种植园,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的苦竹村过上了甜日子。2021年,胡江被评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后来他获组织提拔,任龙形镇宣传、统战委员,在乡村振兴的一线接续奋战。
能被组织部门“相中”,靠的是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作为和实打实的工作业绩。
重庆长寿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长寿区的三大平台公司之一。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企业运营管理难度加大,改革转型任务繁重。去年1月,长寿组织部门选中了年富力强的陶中荣。彼时的他,担任区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成为这家公司主要负责人后,凭着以往在经济战线的知识积淀和敢于挑战不服输的劲,陶中荣很快适应了新角色。
一方面,他强化党建统领,把班子和干部队伍凝聚起来,快速完成长寿开投集团和重庆盈地集团实质性整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统筹资金保障和化债工作以守好“防爆雷”底线,切实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他会同班子一道,聚焦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孵化、项目建设、资产运营、城乡供水等核心业务发展,重庆市产业数字化能力中心、中科未来城金融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啃“硬骨头”打通区内一些断头路,完成自来水业务收购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在“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中想尽各种办法压减企业户数、盘活20多亿元国有资产,改革攻坚任务有望在今年二季度完成。近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长寿开投城市运营公司通过市场化转型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
“破解难题总有方法。敢于质疑、敢于碰硬,对复杂问题一层一层地剥、一环一环地抓,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从“管理者”“调控者”转换为市场主体的具体“操盘者”,陶中荣干得风生水起,觉得很有成就感。
“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我们就是要把勇担当、善作为、能成事的干部,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干部在带动发展、改革突破中的引领作用。”长寿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为精准识别“好苗子”,潼南区建立了“青苗识别”机制,通过组织把关“推优”、回访调研“问优”、日常管理“考优”、工作实绩“比优”、重大考验“察优”、综合比选“择优”,闭环掌握年轻干部能力特长、专业背景、性格特点、工作表现等,精准识别优秀年轻干部,让“有为者有位”。
大胆任用 开拓发展新天地
“我们镇是‘两山夹一槽’,山下丘陵搞稻鱼、稻蟹、稻虾等综合种养,山上搞经果林、蔬菜基地和梯田研学,只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好土地,都能干出一番天地!”日前,在长寿区洪湖镇的田间地头,镇长文遵皓鼓励返乡创业的村民积极投身当地乡村振兴。
3年前,文遵皓当选洪湖镇镇长时只有34岁。当时,他的履历略显简单,但组织部门在考察时发现这个年轻人干劲足,喜欢到群众中了解情况,干工作善于思考,因此打破常规,对他委以重任。
文遵皓走马上任后发现,14个村分布范围广,禀赋条件差别很大,土地非粮化和闲置的情况比较突出,乡村产业也没形成气候。普兴村土地闲置,文遵皓就发动走出村子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后发展综合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梯子村土地较为分散,成立小合作社发展蔬菜、花椒、柑橘;明月山、铜锣山上的几个村,利用高山生态优势种优质大米,一度卖到每斤4元还供不应求……几年下来,几个村的集体经济年纯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普兴村更是达到了16万元,这些钱又用来建设和美乡村。“这个年轻镇长靠谱!”当地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4月18日,潼南区小雨绵绵,双江镇党委书记张昭源带着农技人员到镇里的集体经济花椒产业园查看花椒长势。
张昭源是河南人,2011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在巫山、长寿、江津当过村支书和镇干部。2019年,32岁的他被选拔担任潼南区双江镇党委书记,成为当地最年轻的正处级“一把手”。
“来到这个镇工作,深感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的考验。”张昭源充满干劲。
摸排情况后张昭源发现,全镇21个村走的是单村发展路子,特色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很低。在镇党委的带领下,各个村共同出资成立一家集体经济企业,动员7700余户群众用1万余亩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各村成为集体经济企业的股东。公司运行后,他又积极奔走争取到区里政策和项目支持,统一发展1万余亩“九叶青”花椒等产业,“一盘棋”带动产业振兴。
集体经济企业成立后,各村支部书记担任股东代表,每月“赛马比拼”,倒逼村干部学习花椒管护和企业管理,抓集体经济的能力和市场意识大幅增强。
如今,在张昭源等干部的引领下,这家集体经济公司已成为潼南青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企业,建有13个烘干房、7个冻库,去年产出干花椒58吨、产值187万元。双江镇抱团运营强村公司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示范典型,在潼南10个镇街推广。
潼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区里建立选拔年轻干部常态机制,对经实践证明素质高、能力强、口碑好的优秀年轻干部,敢于打破隐性台阶、大胆使用,已有31名“80后”干部走上镇街部门党政正职的领导岗位。
“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风向标,才能保持奋进者姿态,激发创造性张力。”市委组织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力选用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的干部,才能更好提振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重庆的生动实践。
充电赋能 系统重塑引领现代化变革能力
“要想胜任岗位,就要在干中学、学中干。”陶中荣说,这几年自己操心的都是企业发展的具体事务,如股权、节税、财务等,每次遇到不太明白的,就迅速找专业书籍“充电”,遇到企业并购、投资等重大任务,还要找更多资料来细细研究,在工作中边干边学。
“组织上很关心我们的成长。”陶中荣介绍,长寿把区属国企几个年轻的领导同志以及好几位民营企业家送到清华大学培训,系统学习企业战略规划、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内控等现代企业知识,“这就把以前自己学的知识点串起来了,抓企业发展的视野和系统性思维得到很好提升。”
长寿区委组织部干部教育科负责人胡晓莉告诉记者,为提升领导干部数字化引领变革能力,从去年1月起至今,长寿每月举行“数字大讲堂”专题学习,覆盖全区科级以上干部,邀请专家名师就“数字重庆建设、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开展专门培训。
围绕一个地方的中心工作拓宽思路、明确路径,这是我市部分区县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着力点。
去年3月,“潼南大讲堂”开课,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院长单杨围绕柠檬产业发展和精深加工作精彩授课。“听了单杨院士的课,让我更深刻认识到柠檬产业精深加工的重要性,必须要不断完善整个柠檬产业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潼南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在听完课后深有感触。
潼南的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出口量全国第一。推动全区柠檬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干部这个关键力量。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有关单位和镇街干部在发展柠檬产业上积极协同,促成蜜雪冰城的全资子公司于去年9月在潼南落地建厂,全球首套干湿一体柠檬果胶生产线也建成落地,潼南柠檬产业形成了以汇达柠檬、檬泰生物、雪王农业3家链主企业为核心、32家链上企业和多家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条,年产值达75亿元。
“潼南大讲堂”已邀请2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经营人才授课,为干部开拓视野、启迪思路持续充电赋能。
在市级层面,全市每两月举办一期“智荟巴渝”专题讲座,覆盖市级领导,各区县、市级部门、高校、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等领导干部。我市还开展“增强新本领、建设新重庆”主题培训上百期,组织近4万名干部“走出去、学先进、促发展”。针对数字重庆建设的实际,对各级领导干部实施大规模数字能力培训,全市各地培训21万余人次。
此外,重庆还积极选派优秀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实训、赴江浙沪等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开展市级单位与区县年轻干部互派挂职任职,不断系统重塑干部引领现代化变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