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3400万,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超大规模城市。但重庆的梦想并不止于此,“国际化”已被写进重庆的“计划书”。
2月21日,《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获国务院批复。在批复文件中,重庆被描述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规划》原文中,重庆的城市职能则被明确为国际门户枢纽、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以及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在国家空间规划上战略地位越来越高的重庆,城市定位也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但若要成为一座真正的“国际化超大城市”,重庆该从哪些层面着手?
“大重庆”还想更大
3月26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规划》进行了解读。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扈万泰表示,国务院批复文件指出,重庆是我国的直辖市,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篇章。
紧接着3月30日,重庆市发布2024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计划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8723公顷,与2023年的14762公顷相比增加21.15%。2024年成为近5年来重庆计划供应国土建设用地最高的一年。
一时间重庆城区扩容的探讨不绝于耳,重庆成为中西部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呼声也随之高涨。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使重庆国土空间规划起点变高,对于国际化城市打造以及城市辐射能力、城市影响力等方面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严跃进分析道,重庆的这个《规划》内容足够详细丰富,获得国务院批复,说明国家对重庆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关于重庆的战略定位为“两点”“两地”“两高”和“三个作用”。具体来看,“两点”,即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两地”指的是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指的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同时,《规划》明确,重庆要发挥“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规划》则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严跃进认为,《规划》不仅仅是重庆空间规划,更是国家战略与区域政策的结合,“这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空间规划的概念,更应该将其放在国家的层面,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思想相结合去看”。
重庆离国际化超大城市还有多远
重庆是超大型城市毋庸置疑,但要实现国际化超大城市的梦想,重庆还有一段路要走。
住友电工贸易(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武尾敬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重庆的国际化程度相对于沿海城市还是有一定提升空间,但是基于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的推动下,相信重庆的国际化会越来越深入、广泛。
“我觉得重庆有一种国际化的风范。”瑞典阿法拉伐集团食品与水事业部中国区总裁朱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觉得重庆的人口和城市发展规划非常合理,“这不是我个人感受,我们公司很多外国同事都对重庆非常向往,至少我觉得从整个西南地区来说,重庆非常具有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一位进博会参展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重庆在中国中西部城市中非常有竞争力,其企业想在重庆开设一个工业互联网方面的科研机构,以此覆盖整个中西部,甚至能辐射到南亚、东南亚。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个国际化超大城市,应具备如下软硬件条件:人口规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城市面积(尤其是建成区面积)、基础设施(尤其是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经济活力(尤其是国家或区域经济中心、制造业中心或服务业中心)、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历史文化底蕴、文化传播力和城市精神)、国际影响力(尤其是买全球卖全球实力)。
他认为,重庆已经具备成为国际化超大城市的基础,尤其是交通方面立足水陆空,基本已形成东西南北4个方向、铁公水空4种方式的开放通道体系。重庆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成效显著,国际“好友圈”越来越大。据统计,外国驻渝领事馆13个,在渝世界500强企业312家,国际友好城市52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112个。
朱伟认为,在经济活动方面,重庆在国际化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多,“我觉得重庆可以多举办一些大型的国际交流活动,这将非常有助于重庆扩大影响力,加强重庆在整个经济和社会活动当中的地位。”他说。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
重庆是制造业大市,若要打造国际化超大城市,重庆制造业还要如何发力?
重庆近两年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力打造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升级打造三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即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创新打造六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即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培育壮大十八个“新星”产业集群,聚焦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进一步推动了重庆制造业发展。
2023年,重庆印发《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其中提出,要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紧随深圳之后,位列全国城市第二。但从规上工业营收数据看,重庆(2.68万亿元)仅排在第六位,与前三位的深圳(4.85万亿元)、上海(4.5万亿元)、苏州(4.43万亿元)比较,显然有较大差距。从数据看,重庆制造业尚未达到世界级。
目前,重庆正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230万辆,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位,这也是重庆时隔7年重回全国第二。“重庆造”汽车中,新能源汽车产量50万辆,同比增长37%,超过全国平均增幅;2022年,重庆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了7000亿元级。
同时,重庆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形成了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多元化产业体系;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先进材料产业实现规上产值4754.8亿元,同比增长2.5%,材料产业规上增加值增长10.3%,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41.8%。重庆市从事新材料生产的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占规上材料企业的五分之一。
“我们十分欣赏重庆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威巴克重庆工厂总经理陶东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重庆发达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着其总公司德国科德宝在重庆建立汽车配件工厂。
在威巴克与重庆长安和长安福特均有业务往来后,陶东明也想进一步跟赛力斯建立商务上的往来。“在欧洲市场,我们的空气悬架已有非常先进的技术,产品会提供给宝马、奔驰。但中国的汽车市场我们起步稍晚,为了尽快踏进市场,我们需要与更多的整车厂合作。目前,我们还供货给吉利、小鹏,重庆工厂生产的产品还会销往海外。”陶东明认为,这都得益于重庆完备的产业链与发达的交通运输。
有了这些引进外企的经验,重庆建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更有信心。《规划》中提到,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
莫远明建议,重庆要充分发挥链长制统筹协调作用,大力提升智能网联和新能源化水平,加速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进一步做大做强新一代显示技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集成电路等集群,把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还应做大做强四大先进基础材料,提升四大关键战略材料保供能力,加快培育N个前沿新材料产业。
国际化交通枢纽地位至关重要
《规划》也再次聚焦交通方面的建设。扈万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规划》按照“多层级、一体化”立体综合交通网,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连接四方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具体来看,规划10条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联通国家主要城市群,对接国家六大经济走廊。东向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联通东亚和亚太地区;南向优化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联通东南亚、南亚地区;西向提升中欧班列通道能力,联动北向中蒙俄班列通道,通达西亚和欧洲地区。
同时,在重庆2024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交通方面的着重建设也得到体现。根据建设用地计划显示,重庆今年供应交通水利用地11000公顷,同比大幅增长61.76%。这也是唯一用地供应计划用地超过万公顷的门类。
计划中明确显示:“要围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互联互通、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以及构建‘一干多支、一核多点、三塔五引、多源互济’的水网格局,重点保障龙头港铁路专用线、成渝高速原路加宽、涪江行道整治、城市轨道交通、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渝宜高铁、渝湘高铁、向阳水库、跳磴水库等项目用地,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朱伟便是看中了重庆便利的交通。他认为重庆作为整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城市,和“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区位优势明显。同时,朱伟也对重庆整个2024年经济发展有非常好的预期,他说“重庆是我们接下来设立分支机构的首选城市”。
未来,重庆作为直辖市、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作用将更加明显。莫远明对重庆发展更是十分乐观,他认为重庆必能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