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向总书记报告 国家战略 党报联动·重庆日报+四川日报|唱好“双城记” 打造增长极

2024-03-05 10:23:31  来源:重庆日报、四川日报

核心提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刚刚过去的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GDP达到81986.67亿元,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共列项目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

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入第五个年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一步如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全国两会期间,重庆日报联动四川日报,采访两地代表委员,围绕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板、推动“川渝通办”提质扩面等谈成绩,话未来。

川渝牵手共赴目标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指日可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谢华。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全国人大代表李谢华:

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区域制造业集群竞争力

“过去一年,两地启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集群总规模已超1.6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谢华表示,成渝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然而,成渝两地作为‘极核’城市,支柱产业重合度较高,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仍存在产业‘拼抢’现象。”在李谢华看来,目前成渝地区各城市产业链的分工协作还不强,从而影响大区域内产业互补、互促发展格局的形成。

李谢华建议,要做好川渝宏观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形成垂直的、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规划纲要,并在战术上实施“滚动发展计划”,持续优化调整发展策略,不断锻长板、补短板。

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也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李谢华认为,发展好微观经济和做好宏观区域经济同样重要。要让更多企业了解制造业集群的宏观设计,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市场主体,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好形成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基础。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不二选择。”李谢华表示,新质生产力将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和强大动能,川渝两地应抢抓先机、重点布局,借此增强区域制造业集群的竞争力。(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何春阳)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韩晓军: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

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川渝的共同使命,推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西部崛起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型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介绍,近年来,国机重装与重庆高校、院所、企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科技攻关、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产业配套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尤其是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先进冶金等领域合作密切。

以国机重装与重庆大学深化校企合作为例,在科技攻关方面,国机重装与重庆大学共同研发出世界最大夹持力矩的750吨·米操作机,整体装机水平世界领先;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双方在航空航天材料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通过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支撑了重大技术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等;双方先后联合培养了80余名工程硕士,目前国机重装还有16人在重庆大学攻读工程博士。

“川渝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特别是在高端装备方面,具备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韩晓军表示,未来,两地应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企业间合作、产学研合作,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项目共研,共同打造川渝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借鉴“千万工程”经验

川渝共建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板


▲市人大代表、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兼)许洪斌。南岸区委宣传部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许洪斌:

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去年底召开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指出,要共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示范样板。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许洪斌表示,当前,南岸区正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在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勇做排头兵、争当示范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全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产业能级、科创能级、城市能级、治理能级,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更文明。

具体来说:一是以产聚人。协同成都经开区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等先进制造业,数字内容、软信产业等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强化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让产业兴起来、人气聚起来。二是以城留人。高质量建设重庆东站枢纽新城,迭代升级长嘉汇城市会客厅,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城市品质,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现代化都市与巴渝和美乡村融合发展。三是以文化人。南岸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厚重,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活化利用《挺进报》旧址、王朴烈士故居等红色资源,推动弹子石、龙门浩等历史文化街区串珠成链,更好传承“红岩精神”、守护城市文脉。(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吴德:

因地制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认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因地制宜。

吴德表示,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向“千万工程”学到不少经验,具体来看:一是聚焦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需要聚焦人的理念。理念认识上,传统农民对自身的定位要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我们要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让转移人口“有发展”,增强“价值感”。此外,我们还需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这些方面,“千万工程”已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二是聚焦制度。我们要保障进城农民的农村“三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同时,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从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保障水平。“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已累积不少制度经验值得学习。三是聚焦产业。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自然禀赋条件不太好的地区。上一个周期,通过多方努力,他们解决了衣食住行问题。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这背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千万工程”中已有不少成熟的案例。此外,“千万工程”中,乡村治理体系和环境整治工程方面的经验,也都值得我们学习。(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泽文)

两地便捷生活再升级

“川渝通办”提质扩面加速跑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黎勇。受访者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黎勇:

推动川渝人社通办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立足“惠民有感”,川渝两地人力社保部门,聚焦服务落地、标准协同、方式创新三大方面,推动川渝人社通办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进一步提升两地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介绍,通过多年“川渝通办”建设,两地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同城化便利。聚焦人力社保领域,川渝通办服务占通办总量的比重近15%,推动“川渝通办”建设成为人力社保部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抓手。

黎勇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继续加速落实落细市委“一号工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聚焦川渝人社“跨省通办”服务,持续加强川渝人社合作:一是推动政策衔接,全面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出台沟通协商,建立健全川渝就业政策对接协调机制,大力推动川渝两地社保卡“一卡通”立法;二是推动机制创新,推动职业年金保留账户定期待遇协同办理,落实工伤认定受理互认,合力推动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三是推动服务联动,持续开展“川渝合作·职等你来”联合网络招聘活动、直播带岗活动,推动人才跨区域流动就业信息、政策咨询、档案所在地查询等业务异地通办。(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艳英。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刘艳英:

让更多人知晓、享受川渝便民政策

“说到‘川渝通办’,我深有感触。”3月4日,提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两地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文化镇隆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艳英十分欣喜。

资阳地处“成渝之心”。在隆恩村,有3个重庆来的老板到此做文旅、农产品等方面的生意。“‘川渝通办’为大家带来了便利,事情办起来更方便了,川渝两地的交流互动愈加频繁。还有旅游方面,老百姓从四川去重庆,公交卡等可以通用,公园等打折优惠可共享,也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刘艳英表示。

刘艳英关注到,在川渝两省市政府联合印发的《推进川渝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便捷生活行动事项(2024年版)》里,提到了“畅游巴蜀”有关内容,包括要推出川渝文旅惠票,鼓励和引导A级景区参与“百万职工游巴蜀”等惠民活动,这将助推安岳文旅发展。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空间布局,今年安岳县将全力建设成渝中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快实施北部“石窟+水”、中部“石窟+数”、东部“石窟+山”工程,构建点状辐射、点面结合、带状串联的文旅融合格局,整体提升安岳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化旅游供给力、文旅产业竞争力。

刘艳英认为,“川渝通办”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村里有很多老人不太清楚这些便民政策,存在顾虑。我们要加大宣传,加强操作培训,让更多的人知晓、享受这些便民政策。”(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芮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