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政协委员、綦江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朱吉彬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记者 刘早生 蔡鸽 )1月22日上午,在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会上,委员们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协委员、綦江区政协副主席朱吉彬建议,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一村一品”打造成为重庆市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重要支点。
朱吉彬委员指出,全国有“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068个,产值超10亿元的199个、超亿元的306个,而重庆市有国家级“一村一品”村镇137个,产值超亿元的20个,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相比,数量与产值都相对较落后,这是由于重庆市“一村一品”加工产业体系还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效应不足。重庆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自给率偏低,水产品自给率61%,奶产品自给率5%。“一村一品”品种多规模小、低端多优质少,综合竞争能力有待加强。
二是带动能力不足。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67:1,全国平均2.45:1;产值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60%以上的规上企业产值在1亿元以下,全而小、链条短、龙头弱,前端难以围绕加工转型升级。
三保障赋能不足。市级政策与区县政策、园区政策不相匹配,企业获得感不强;园区配套中环保、冷链等专业化运行程度不高;创新驱动不足,重庆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研发的科研单位有近20家,但产学研用支撑体系不健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不足35%,70%的企业产品结构单一,50%的企业觉得科技供给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朱吉彬委员提出3点建议:
抓好“一村一品”规划,做好“第一车间”。结合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三变”改革、“四千工程”规划“一村一品”;规划发展具有专有种源、专有技术、专业农民、追溯体系的特色农产品;产区间共建共用烘烤、冷藏等初加工设施,确保提供量足质优的初级农产品。引导初级农产品向主产区优势区聚集,学习浙江常山茶油和“一村一品”发源地日本大分县“丰后牛”发展模式,推动种养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抓好“一企一策”整合,做大“第一集群”。以“三攻坚一盘活”为契机,采取与优质企业并购重组或者承包租用的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做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增量;产业专班和园区加快“智改数转”步伐,支持火锅、小面、烤鱼等有辨识度产品做大做强,培育10亿元级“爆款”、100亿元级龙头和一批全国500强企业;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作用,鼓励资源向优势企业配置,吸引全国特色食品、特色菜品来重庆特色园区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招大引强推动巨头企业做链主、龙头企业强链条、小微企业补链条,串珠成链、聚链成群。
抓好“一园一链”配套,做强“第一品牌”。市、区(县)、园区联动精准定位每个园区1~2个细分领域,精准制定环保、冷链、农产品加工电价等产业配套政策,向茅台镇学习把污水处理做成环保产业;聚集全市科研机构和高校组建食品及农产品科技创新联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数字化车间、新品种培育、食品工程开发、检验检测等专家小组,辐射所有“一村一品”区域和园区,联合企业技术攻关,让高油、高糖、高盐、高嘌呤的“土特产”变好吃又健康、好带又好送;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指导最佳赏味期和保质期分开标注;引导企业开发产品向住院人群特殊膳食化、慢病人群功能化、高端人群个性化、普通人群健康化方向发展,加大宣传,规模化出渝出海,打造“渝美食·逾健康”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