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磁器口古镇藏着一条汉服街

2023-12-04 09:32:09  来源:沙坪坝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近年来,随着汉服文化的火爆出圈,诗人笔下的“绣罗衣裳”“霞披羽衣”逐渐从历史来到了眼前,愈发受人喜爱。人们或是着汉服来一场古今“穿越”,或是把汉服纳入日常穿着服饰之一,购买需求也愈发旺盛。在古镇磁器口,就藏着一条汉服街,这里不仅汇集着国内一线的汉服品牌、汉服体验馆,还有精彩的“马面裙文化展”,为汉服爱好者们营造了一个文化圈层引力场、欢聚地。

磁器口第二届华服文化节。记者 郭思云 摄

一站式体验

汉服饰品妆造应有尽有

沿着磁器口后街左侧的石板路顺坡而下,缓缓步行不足1分钟就来到了磁器口汉服街。只见各大店铺装修典雅别致,既有孩童、成人等不同年龄层的各类形制的汉服,也有与之配套的传统口脂、香水、饰品、鞋包等,不时有游客穿梭其间、挑选闲逛。

据磁器口后街相关负责人介绍,磁器口汉服街整体面积约2200平方米,旨在打造山城原创汉服品牌聚集地。目前入驻商家已有15家,主要涵盖汉服售卖、汉文化饰品妆造、国风一站式体验、高端汉服定制、传统婚服等,是重庆规模相对最大,也较为集中的汉服街。正是因为种类齐全,很多人在这里可以轻轻松松购置一整套汉服饰装备,或者直接前往汉服国风体验馆租赁服装梳妆打扮一番,就可以秒变“古人”美美出街。

“什么都不用准备,空手来就可以。”在观鹭汉服国风体验店,颖子和她的两位朋友正在盘发髻做妆造,颖子告诉记者,由于家住附近,平时就很喜欢逛磁器口古镇,自从有了汉服街后,经常趁着好天气拍漂亮的国风照。

“我们店主营的汉服主要是秦汉至明朝时期的汉民族服装,其中元代相对较少。”汉服街“重回汉唐”品牌店店主燕子告诉记者,很多游客会被华丽的服装吸引从而进店逛一逛,他们也会顺势给游客介绍汉服的各种形制、制作工艺、穿着方式等,也算是对汉服文化力所能及的宣传。

汉服爱好者正在逛汉服街内的“重庆首届马面裙文化展”。金融街磁器口后街供图

沉浸式看展

感悟内化于心的文化熏陶

参考德安南宋周氏墓、南宋贵妇黄昇墓出土文物复刻而成的洒金旋裙,仿造孔府旧藏传世服饰的妆花满地尽览缎马面裙……磁器口汉服街内,不仅可以来一场换装于形的着装体验,还可以感悟一段内化于心的文化熏陶。街内设有约200平方米的“重庆首届马面裙文化展”,以宋、明、清的马面裙演变为主题,充分展现了宋的清新雅致、明的色彩秀丽、清的华丽富贵,以及近代与外来西洋元素相融合的宽松明朗,跨越千年,引领东方风尚。

“展区一共40余套经典马面裙亮相现场,有百褶裙、阑干裙、凤尾裙,包括文物复刻和古今创新融合的多种汉服形制、民俗服饰等,不仅承载了中国的仿织金、妆花等杰出工艺,也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与当代年轻人服饰需求相结合,让文物焕发新的生命力,向当代生活多场景渗透。”磁器口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巴渝夜景——叶兰织金马面裙”,在采取传统单斓款式的同时,融合了具有重庆特色的巴渝夜景为纹样题材,使得巴渝夜景在裙摆摇曳间变得更为璀璨。

多形式交流

营造汉服文化欢聚地

自2021年6月开街以来,磁器口汉服街吸引了很多汉服爱好者前来购物、体验,磁器口后街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坚持开展“着汉服享折扣”等各种促消费活动,旨在让更多人愿意穿汉服、愿意体验传统文化活动,从而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

“妙慈姑娘”是汉服街钟灵秀品牌店店主,同时也是资深汉服爱好者,因为店铺结识了很多对汉服文化有兴趣的朋友。据她介绍,随着汉服街开街以及古镇各种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汉服同袍以此为据点长期进行交流互动。很多汉服爱好者从最初的一时兴起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传播者,他们主动了解汉服文化,并透过汉服去获取更多历史文化知识,也自发地穿上汉服担当“行走的文化展示者、传播者”。

“目前,我们还建立了与国风相关的社群,人数已超1000人。”磁器口后街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汉服街为载体,磁器口的汉服同袍凝聚力越来越强,汉服文化传播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们也将为汉服同袍们提供更多场地和活动便利,营造汉服文化圈层引力场、欢聚地,共同助推传统文化走进更多寻常百姓间。”

记者 张小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