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合川区隆兴镇。
油橄榄种植基地内,遍布着一根根管道;这些管道一头连着基地,另一头连着养猪场。从中流出的沼液,在养猪场是废料,到这里就成了油橄榄树的养料。
隆兴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全镇种植有3万亩油橄榄,以及水稻、玉米、油菜、水果、黄精等作物;同时,全镇还有30家猪、牛、鸡、鹅规模养殖场。其中,生猪养殖场有24家,1000头以上规模的生猪养殖场有17家,生猪年存栏总量在5万头以上。
看似不相关的两个产业,却在沼液管道的连接下,实现了生态农业的循环发展。
“逼”出来的循环农业
“以前我们这儿可没这么干净。”隆兴镇副镇长熊小平说,过去,隆兴镇的畜禽粪污乱排乱放,不仅居住环境臭烘烘的,也污染了河流,成为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2014年,养殖大户彭正明在广福村开办了一家养猪场。该养猪场占地26亩,年出栏量在4000头以上,虽然有着不错的效益,但每天要产出好几吨粪污。
当时,像彭正明这样的养殖大户,隆兴镇共有10余家。一部分养殖户将粪污随意堆放排放,使得养殖场附近臭气熏天,周边一些村民甚至因此搬离。而另一部分养殖户则是将粪污直接作为肥料还田,不仅会污染环境,发酵时产生的热量还会烧苗,影响作物发育。
这些粪污,成了隆兴镇的“生态包袱”。
同样是在这一年,隆兴镇引进了重庆江源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江源公司),并在永兴、安乐两个村试种油橄榄。两年后,第一批油橄榄陆续挂果。试种成功后,2017年,江源公司在全镇发展了6000亩油橄榄。
油橄榄产业的起步,让隆兴镇干部开始探索通过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便彻底解决畜禽粪污污染问题。
养殖场沼液成为养料
油橄榄所榨出的橄榄油称为“液体黄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种植过程中,油橄榄需要钾肥、磷肥等营养元素,同时土壤要保持充足的水分。
“养殖场生产的粪污看似是‘生态包袱’,但经过处理产生的沼液,对油橄榄等作物来说,却是很好的养料。”隆兴镇党委书记代金川介绍。
于是,隆兴镇的养殖场开始新建起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液,并通过管道流入油橄榄种植基地。在粪污得到有效处理的同时,龙兴镇的油橄榄种植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从2017年起,广福、永兴、峨眉、倒碑等村相继成立了8个油橄榄专业合作社。江源公司与这些合作社合作,发展了9000亩油橄榄。到2019年底,隆兴镇已种植了3万亩油橄榄。
在此过程中,隆兴镇也发展起了20多家养殖场。
不过,对于3万亩油橄榄基地来说,这些养殖场生产的沼液还不够!因此,2020年,隆兴镇又引进了两家企业,在广福村建设了7200头规模的楼房式种猪场。该猪场在设计之初,就配套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沼气池,以及沼液分流管道。隆兴镇畜牧兽医站副站长告诉记者,楼房式种猪场每年产生近4万吨的液体粪肥,制成沼液后全部用于油橄榄基地。
形成生态循环农业链
目前,隆兴镇已发展了30家养殖场,每年可产生15万余吨粪污。这些液粪生成沼液后,用于灌溉油橄榄及其他作物,而作物秸秆经过基料处理后,又可成为畜禽饲料,形成“猪—沼—果(粮、菜)”的生态循环农业链。
这只是对养殖场液体粪污的处理。隆兴镇畜牧兽医站提供的数据显示,30家养殖场每年还要产生3万多吨干粪,这些粪污又该如何处理?
“我们在发展楼房式种猪场的同时,还引进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将干粪生产成有机肥,让粪污完全得到了利用,打造了另外一条‘猪—粪—肥’循环农业链。”代金川说。
2020年,这家公司在倒碑村建立了一座有机肥加工厂。该加工厂共有两条生产线,除了生产有机肥外,还生产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菌肥等产品。
“隆兴镇养殖规模大,为肥料的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因此我们选在这里生产。”该公司总经理凌月明介绍,去年公司生产了3万吨肥料产品,其中绝大部分的干粪原材料来自隆兴镇各个养殖场,产品不仅在镇上的黄精、油菜、油橄榄、水稻等产业上使用,还销售到周边乡镇以及西藏、四川等地。
“目前,隆兴镇畜禽养殖、农业种植、粪肥加工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全产业链已形成闭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代金川介绍,下一步,隆兴镇拟建设一条秸秆资源化处理生产线,进一步推动绿色循环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