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数字化无人果园。(受访者供图)
滕文强在养殖基地展示大闸蟹。(受访者供图)
毕利霞在育秧大棚内培育秧苗。(受访者供图)
前不久,第五届(2023)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潼南举行,论坛上发布了《2023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素质农民超过1700万人,重庆高素质农民已有28万人。
这些高素质农民如何“炼成”?他们又怎样当好“领头雁”,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11月8日,参加完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后,毕利霞马不停蹄回到湖北监利市黄歇口镇内荆河村,组织机手收割再生稻。
这位湖北省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被乡亲们称为“女粮王”。她除了种有2600亩水稻外,每年还为当地农户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等社会化服务12万亩次。
10多年前,毕利霞还是一名乡村老师。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毕利霞如何成长为一名高素质农民?“毕利霞们”又经历了哪些成长的故事?
碰壁 缺乏技术初次受挫
1997年,中专毕业的毕利霞,在黄歇口镇的小学教书。家里的几亩地,全由丈夫夏卫华一人管护,农忙时常因人手不够犯愁。
不仅是她一家,镇上的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家种地的大多数是老人。为了帮助大家种地,2009年,夏卫华与几名机手创办了农机合作社。毕利霞也在教书之余,帮助丈夫打理合作社。
2010年1月,毕利霞参加省里的农机培训,学会了集中育苗和机插秧技术。培训归来,毕利霞辞掉工作,与丈夫一起创业,当年3月,合作社为20多户村民集中培育了300余亩秧苗。然而,未曾料到的是,由于遭遇倒春寒,300多亩秧苗全部被冻死了。
毕利霞上门向村民道歉,并答应赔偿。村民们没有怪罪她:“没事,只误了一季,下季还可以赶本。”
毕利霞没有打退堂鼓。10多天后,她又接到100多亩的育秧订单。这一次,毕利霞为每户村民的秧苗逐一编号,在她的精心管护下,秧盘里的秧苗长势很好。
由于采用的是露天育秧,就在插秧前一天,一场大雨导致秧盘变形,无法放入插秧机内的托盘。
毕利霞只好在插秧前把变形的秧盘裁剪至合适尺寸,但这样一来秧苗的数量会略有减少,而且剩余的秧苗因有泥土,从远处看上去就像“矮了一截”。
见此情景,村里一些老人以为毕利霞弄坏了他们的秧苗,很是埋怨。“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完成了100多亩地的插秧。”毕利霞说。
潼南崇龛镇临江村的滕文强毕业于海南大学,他在毕业后又做过4年大闸蟹等有机农产品销售。相较于毕利霞,他的文化程度更高,经验较足,可还是遇到不少困难。
2016年,滕文强回到家乡临江村,发展了近600亩稻蟹、稻鱼等综合种养产业。大闸蟹对水质的要求很高,需要在弱碱性的水域中生长,养殖过程中需要适当加入生石灰调节水池的酸碱度。在投放蟹苗后,滕文强在稻田里撒入生石灰,但由于生石灰的投放量过多,大部分蟹苗死了,损失近20万元。
记者在对重庆数十位农民的长期跟踪采访后发现:在发展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农业产业门槛不高,容易上手,因而在关键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准备不足;还有一部分人由于长期从事传统农业,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观念等,都成为制约其成长为高素质农民的主要因素。比如江津区一家柑橘企业负责人,花费了较高种植成本种植绿色生态的富硒脐橙,但由于营销方式没跟进,脐橙在较长时间里只能和普通脐橙卖一个价。又如永川区一家食用菌企业负责人,虽有近10年的食用菌种植经验,但在规模化种植后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厂房遭遇鼠灾,损失较大……
改变 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秧苗插下后,能否顺利生长,毕利霞心里没底,每天在电话里叮嘱村民除草施肥。
半个月后,村民邀请她到田地参观,田里的秧苗长势良好。当地农业专家告诉她,虽然秧盘变形,但好在秧苗的根系没有受影响,毕利霞这才放心。
这次育秧的经历,让毕利霞重新思考农机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的问题。露天育苗受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产量、品质不稳定。在专家的指导下,毕利霞开始采用大棚育秧,全过程控制管理土壤养分含量、温度、湿度等。
2013年,毕利霞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并在第二年成立了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毕利霞心想,农业规模越大效益就越高,于是将土地流转面积扩大至4000亩。
然而,事实证明,这超出了合作社的管理能力。“虽然全程使用机械化作业,但合作社的机手不到10人,4000亩稻田管不过来,一年下来亏损了30多万元。”经过这次试错,毕利霞总结出经验,农业并不是做得越大就更好,而只能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将种植规模缩减至2600亩。
滕文强则将稻渔综合种养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在基地内融入了物联网、水质监测系统、环境数据采集仪等智能设备,发展智慧农业。
“我们在基地内配置了水质监测系统,精确控制水田中的酸碱度,每个月根据PH值的监测数据向水田适当加入生石灰,让水质达到弱碱的状态。”滕文强说,如果水田溶氧量过低,系统还会提醒工作人员使用增氧机进行增氧。
在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一些农民还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适应了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比如,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志针对全村2350亩柑橘管护缺少人力的问题,引进了智慧农业项目,实现了精准化管理。此外,不少农民也在生产模式上进行探索。例如长寿石堰镇蒙润牧场负责人张明钢,在养殖奶牛的同时种植了皇竹草作为草饲料,降低养殖成本。
惠农 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高素质农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一方百姓发展。
“我们通过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毕利霞说。
毕利霞介绍,合作社在黄歇口镇及周边乡镇推广了“稻-虾”“稻-油”“稻-稻-肥”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目前推广面积超过2万亩,每亩效益能增收500—2000元。
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能为3500余户农民提供耕、种、防、收等服务,年服务量达12万亩次,每亩农田可节本增收380元以上。
滕文强则通过开展技术指导,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从事稻虾、稻蟹等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户均增收近4000元。“过去5年,公司组织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300余场次,培训人员3万人次,重庆本地还包括贵州、云南、四川等周边省市的业主前来我们这里学习观摩。”滕文强说。
黄志则成立了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运营柑橘产业。“我们引导全村500余户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实行‘8:2+1’股份分红模式,其中村民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并成立一支农机专业服务队,全面实现柑橘机械化耕作和管护,同时还承接社会化服务等业务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他说。
今年中秋节前,青龙村举行分红大会,504户村民共分享100万元的“大红包”。黄志介绍,这是青龙村举行第二次分红大会,两次分红的总金额在200万元以上。
高素质农民发挥“领头雁”作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入股变为股东,成为利益共同体,二是采用灵活带动的方式,通过收购农产品、搭建电商平台、就近招工等方式,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带动共同发展。(记者 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