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鼓励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川渝两地携手开展了积极探索。
重庆、四川两省市经营主体总量超过1210万户,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8.5万亿元,区域市场规模大、市场活力足。
可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将有利于加快打破区域市场壁垒,在更大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激活西部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促进经济循环畅通。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成效如何,能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哪些“重庆经验”?就此,记者采访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
共立标准健全制度
“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来,企业在川渝之间自由流动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但是两地营业执照的办理标准并不统一,创新创造的活力还不够强,省市之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机制障碍”。该负责人介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川渝想了不少办法。
深化“市场准入异地同标”,重庆颁发全国首张川渝字号国家级跨区域企业营业执照,一体化推广企业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模式;创新助推经营主体发展三项“云服务”,打造“云地图”掌上服务平台,构建“云迁移”模式,试行“双重落户”的“云注册”登记方式;联合推出三批共311项“川渝通办”服务,累计办件量超1300万件次。
健全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管辖法院——成渝金融法院,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在跨域诉讼、审判、执行等方面细化协作措施,联合发布川渝知识产权合作重点保护名录,获批建设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推动公平竞争制度协同,在毗邻地区实现公平竞争第三方交叉审查、结果互认,针对新型、疑难、典型案件,畅通会商标准、互通裁量标准,探索建立川渝市场竞争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协作和举报受理回应机制。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川渝联合出台《川渝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目录》,研究制定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设立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同步互认平台,推动守信激励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共享互认。
共建设施完善硬件
“基础设施是提升双城经济圈能级量级的重要载体。但客观来讲,过去川渝对于基础设施项目在规划立项、建设时序、投资计划、工作调度等方面的协同力度还不够大,基础设施项目信息没有实现共享,难以达到高效同步”。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川渝两地加力推进基础设施共建,持续完善城乡硬件配置。
共建城际交通网络。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永川至泸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渝遂复线、梁平至开江、内江至大足高速加快建设,川渝省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5条。
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加快建设,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优化长江上游分段通航标准,形成以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为核心,以新田港、龙头港、泸州港、宜宾港等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港口集群。
协同提升物流网络运营能力。联合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覆盖119个国家(地区)393个港口,共同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共同出资建设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建设统一运营品牌,“铁公水空”联运组织效率和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持续提高。2022年度成都航空枢纽、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全国前两位。
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重庆全域与四川泸州、南充、广安、自贡、广元等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证书(CA)互认通用。深入推进川渝两地远程异地评标,签订《川渝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协议》,初步实现评标专家资源共享。搭建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成交项目2万余宗、交易额超1100亿元。
共优环境促进畅通
“双城经济圈的市场融通,首先是营商环境的融合共生,是资源的高效汇聚,是要素的自由流动。”该负责人介绍,为此,重庆四川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着力打通市场在土地、人才、金融、技术、数据、能源等要素领域的梗阻。
探索建设用地统一管理机制。建立重大项目用地管理协同机制,川渝高竹新区先行探索统一管理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统一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统一实施土地储备和整治计划、统一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等“四个统一”,连续两年单列下达高竹新区10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川渝毗邻地区实施17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自由流动。在全国率先实现跨区域人才职称评价互认,联合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共享共用专家资源4万余名,“重庆英才服务卡”与“天府英才卡”实现7488名高层次人才互认。开展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试点和人力资源产业园共建行动。
推进区域金融改革。聚焦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共建多元化、跨区域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推进金融司法一体化,强化区域金融风险联防联控。24家保险机构提供异地出险赔付服务。西部首单铁建渝遂高速公募REITs成功融资48亿元。
共同打造技术服务市场。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推介优质科技成果700余项,签约金额4000余万元。上线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开放大型仪器设备超1.3万台(套)。成立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技术经纪人创新联盟,探索建立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育机制。
共同培育数据交易市场。以西部数据交易中心为核心,构建数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2+11”交易生态体系,已累计实现数据交易超3亿元。上线全国首个汽车专区,推动数实融合创新发展。
加强能源环境领域合作。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共同搭建“川渝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
共破障碍强化监管
“长期以来,全国各省市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该负责人指出,为打破这一看不见的藩篱,重庆持续破除各类市场壁垒,以有效监管促进市场公平。
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规定做法专项清理。健全经营主体反映问题快速响应处理机制,通过“12345”热线、“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问题征集”窗口,加大对经营主体反映的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招标投标、政府采购领域实施地方保护行为等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线索收集力度,健全问题受理核实、督办回访闭环管理机制。2023年以来,全市废止或修订涉嫌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文件211件。
开展重点领域不当市场干预行为专项整治。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治理包括在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中提出注册地址、设立本地分支机构、本地缴纳税收社保等不合理限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整治损害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整治政府采购领域倾斜照顾本地企业等行为。
开展跨区域市场监管协作。联合出台《加强川渝市场监管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边际协作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跨省域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工作规范。联合实施药品、医疗器械生产跨区域监管,开展气瓶、长输管道、移动式压力容器监管,相互开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市场监管、检察、公安等部门跨区域重大案件联合挂牌督办机制。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综合执法协作28次,相互移送案件线索165条,协助调查案件93件,受理跨区域消费者投诉举报2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