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党校 黄馨玉
思想旗帜引领方向,实干笃行开创新局。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不断聚焦创新,内容走“心”,形式出“新”,才能以“新”换“心”,不断提升宣传质效、思想深度和文化魅力。
叙述方式创新,让“小故事”与“大道理”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同理,一次好的宣传就好比一堂思政教学,一篇宣传推送就是一次思想碰撞。在信息时代,我们要善于从小故事、小切口中纵向发力,瞄准时事热点,贴着人心作宣传、贴着舆情作引导,抽丝剥茧、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既突出思想内涵,又回应群体关切;既启迪思考,又能引发共鸣;要善于在说理中带感情、在交流中多互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做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民生温度,吸引受众主动靠近、乐于接受、辩证反思,如此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达到宣传效果。
题材内容创新,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优秀的题材内容在意识形态建设、思想舆论引领上功效显著。近年来,一大批优秀主旋律作品的“走红”,折射出公众对正能量内容的热切期待。从电影《志愿军》《长津湖》相继热映实现票房与口碑双赢,到《榜样的力量》系列节目亮相荧屏引发全民追“星”;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感动全网,到重庆山火扑救中军民一心用微光筑起“防火长城”,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双向奔赴,让中国故事、中国好声音在广大受众群体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和情感共鸣。要深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兴技术,打造更多现象级“爆款”作品,如电影《长安三万里》、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抖音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等,一系列守正创新、别出心裁的文艺创作在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有力彰显了文化自信与文化魅力,达到了兴文化、育新人的宣传效果。
宣讲风格创新,让“思想性”与“通俗性”有机结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如何把深奥枯燥的理论更接地气,让人喜闻乐见、一听就懂,一是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田间地头,把党想说的和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人民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二是用朴实、鲜活、接地气的语言形象表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讲道理,除了引经据典外,他还经常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捡进篮子都是菜”“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些接地气的话语,不仅让人听得明白、记得清楚,更让人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极大地凝聚了党心民心。三是要注重科学理论、思想文化的视觉化呈现和形象化表达,用好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视频展播等形式,创新宣讲方式和传播手段,坚持宣讲主体全覆盖、内容接地气、形式上云端,宣讲员通过讲故事、双口快板等接地气的方式,和村民聊家常、话民生、谈发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娓娓道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不断走“心”、出“新”,以“新”换“心”,开创新气象,增添新作为,谋求更多“破圈之道”,在新时代大潮中奏响宣传强音,凝聚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