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用文物“讲好”大渡口故事

2023-08-30 09:12:10  来源: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

近日,大渡口区博物馆新增43件(套)藏品被鉴定为文物,其余18件(套)为具有一定价值的馆藏资料品。如何把这批珍贵的文物更好地保护起来,让埋藏在地底下的故事“活起来”,是大渡口区博物馆藏品保管部的重点工作。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大渡口区博物馆,了解那些文物保护工作背后的故事。

量尺寸、称重量、做登记……近日,大渡口区博物馆藏品保管部负责人李雨橙换上工作服和同事一起来到藏品库房,在恒温恒湿空调轻微的嗡鸣声中,开始一天的工作。整个过程细致繁琐,李雨橙却说:“每一次录入文物信息的过程,都像是与一段逝去的岁月对话,将文物中隐藏的故事重新书写整理,重现于世间。”

测量文物尺寸。

目前,大渡口区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800余件(套),特色藏品有工业遗产、宗教文物、民俗藏品,其中约有200余件(套)在展馆展出,其余的都被妥善收藏在500多平方米的藏品库房中。

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大渡口区博物馆把“好钢”全部用在了“刀刃”上。藏品库房宽敞、恒温恒湿,就连灯光都有讲究;员工们身兼数职,每月要按清单清点、检查;借助市级科研机构的力量,定期为馆藏文物进行防腐防虫等保护措施。

登记文物信息。

检查文物完整度。

近年来,大渡口区博物馆还通过多种文物数字化保护、传播等科技手段,开展文物高清三维数字化扫描复原、虚拟现实展示技术VR体验系统建设工作,更好地让馆藏文物展现在人们眼前。截至目前,大渡口区博物馆已完成高清数字化采集——珍贵文物三维数据采集83套、新增《远古家园》《义渡怀古》VR体验系统2套、三维构建式云展览等,均达到良好效果。此外,对于室外不可移动文物,大渡口区博物馆也组成了专门的文物队,定期巡查,并建立“文物台账”,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做详细记录。

大渡口区博物馆馆长李国洪表示,接下来,大渡口区博物馆还将不断加强数字文旅建设,进一步优化馆藏文物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体验,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成果转化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

声音

数字化建设重燃历史魅力

大渡口区博物馆馆长 李国洪

多年来,大渡口区博物馆从“零”藏品建馆博物馆发展为区级综合性博物馆,有旧石器时代早期手斧、汉素面陶棺、清光绪三十三年跳磴场济米义渡会石碑、成渝铁路铁轨组件等,馆藏文物丰富。

如今,在持续做好保护文物的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不断探索文物保护的新做法、新方式,将文物用另外的方式永久保存起来。不仅如此,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在不断尝试让文物更贴近市民,助推历史文化的传承,让文物“活起来”,重新让其焕发出历史的魅力。

以严谨的工匠精神保护文物

大渡口区博物馆藏品保管部负责人 李雨橙

从事文保工作快10年了,大部分工作时间我都和文物待在一起,每一件文物都像一本书、一个课题。这些年来,我亲手触摸过许多珍贵的文物,也陪伴着它们从布满泥土,到清理干净“住”进玻璃展柜。

大渡口区博物馆里有一块“济米义渡会碑”,记载着清代晚期大渡口地区的义渡历史。第一次见到这块碑时,上面都是泥土、青苔,甚至还有石灰水泥,我和博物馆的同事一起用小竹签一点一点刮掉污物,用了一个多月才基本清理干净,如今再看这块石碑,每一个字都很清晰。这些文物都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保护好它们就是传承中华文明。今后,我将以更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投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