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18时46分,云阳县高阳镇青树村猫耳洞,太阳虽已落山,室外气温却依然高达35℃。
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冯伟的交通执法制服已被汗水浸湿,他耐心地劝阻着试图通过滑坡点的群众。
自7月1日猫耳洞滑坡点发生险情以来,冯伟等来自云阳各个部门及高阳镇、青树村的45名干部群众已连续在5个卡点24小时轮班值守多天。
汗流浃背、蚊虫叮咬,还要耐心地做好群众的解释工作,冯伟却毫无怨言,“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站好自己的岗,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两个小时紧急撤离67户167人
7月5日,记者来到猫耳洞滑坡点省道S202(K105+250)处,只见路面最大沉降接近两米,路面开裂处最宽近1米,路边的行道树因山体整体位移而呈45°倒向澎溪河方向。
“坡上坡下的群众在7月2日凌晨已全部转移。”高阳镇副镇长陈君告诉记者,险情发生在7月1日,但镇里对猫耳洞滑坡点的监测早在6月16日就已开始。
“猫耳洞不属于已有的群测群防隐患点。接到群众报告后,我们综合地质专家意见,设置了两名临时监测员。”陈君介绍,近半个月里,猫耳洞的地质情况一直较为稳定,直到6月30日的那场暴雨来临,“7月1日一早,临时监测员就反映后岩处的横向裂缝一晚上扩大了14厘米,同时出现了两道纵向裂缝,3道裂缝相连。”
情况紧急,经专家综合研判后,高阳镇启动了应急处置预案,所有机关职工及镇村干部终止休假,全力投入应急抢险。
从7月1日深夜到7月2日凌晨短短两个小时内,猫耳洞附近的67户、167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
“‘领导包楼,干部包户’,镇村干部和村民志愿者一起努力,挨家挨户敲门动员。”让陈君特别感动的是,村民吴美权不仅主动帮忙劝导群众,还主动背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
5个卡点24小时值守
7月5日,已是吴美权义务值守卡点的第5天。
和记者交流时,吴美权古铜色的脸庞上满是憨厚的笑容,“都是我们该做的,街坊邻居没事就好。”
这几天,吴美权一直和云阳交通行政执法支队高阳大队的冯伟、黄长生一起值守省道S202(K105+250)两端的两个卡点,“主要是劝导大家不要从这里过路,危险得很。大家还是比较理解配合。”
陈君介绍,滑坡险情出现后,云阳在现场设置了8个常规监测点和7个专业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滑坡纵长约200米,横宽约80米,土层厚度3至8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体积约8万立方米。截至记者发稿时,猫耳洞滑坡点最大水平位移已达到5.4米。
“滑坡点上中下共有3条主要通道,我们共设置了5个卡点。”陈君介绍,县、镇、村及各相关部门共抽调了3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卡点值守,加上10余名自发参与的群众,一共45人,“每个卡点配备9人,实行三班倒,一个班3个人值守8个小时,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由于省道S202是云阳县城通往渠马、双龙、路阳等乡镇的主要交通干道,每天车流量和人流量极大。滑坡阻断通行后,高阳镇不仅在主要路口设置醒目标识牌,引导过往车辆绕行,还在澎溪河高阳渡口为群众提供免费渡船,方便群众通行。
镇村干部同吃同住安抚群众情绪
7月5日,时间已过20时,高阳镇副镇长黄盛和镇村工作人员刘霞、李欣、刘祖梅却还在忙碌。
“对167名避险村民,我们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实行投亲靠友和集中安置两种方式妥善安排。”黄盛介绍,镇里对投亲靠友户实行一对一对接,随时掌控动向;另外有42位村民,集中临时安置在高阳中学学生宿舍。
“我们4个人和他们同吃同住,确保安置期间不断水、不停电,让群众住得下、吃得饱、睡得好,也严防撤离人员返回滑坡点。”借着楼道的灯光,黄盛等4人正为临时安置点里的群众分发蚊香、花露水、藿香正气液等物品。
接过刘霞手里的花露水,一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记者闲聊着,“那天晚上我睡得很香,遭喊醒后就住到这里了,几个孃孃对我们很好。”
不过,并不是所有住在临时安置点的群众都如小男孩般乐观。“有好几个都提出来要搬回去住,情绪也比较焦躁,担心家里喂的鸡鸭。”遇到这种情况,几名镇村干部就会耐心安抚,“首先是听他们讲,让他们倾诉,再给他们分析现在面临的情况,保障他们吃饱穿暖睡好。”
那么,这些避险的群众何时能够回家呢?“设置监测点后,专家会根据监测数据给我们合理的建议。”陈君介绍,7月1日以后,猫耳洞滑坡点的位移程度正在减缓,“还需要等一场暴雨,根据暴雨后的监测数据来确定下一步具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