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温暖的人,他们没有华丽动人的外表,却有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他们没有慷慨的豪言壮语,却有着朴实无华的言行,带着体温和大爱的热血从他们体内流出,为需要的人带来生的希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无偿献血者。在綦江,每年就有近9000人次参与无偿献血,他们用热血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传递着人间大爱,使我们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血性老兵14年献血32000毫升
今年52岁的熊勇目前在綦江城区某物管公司任职,1989年参军入伍,2000年转业回到重庆工作,吃苦耐劳的他是战友们眼中的“血性男儿”。
而从2006年开始至今,他为“血性男儿”这个称谓提供了新的注脚。
2006年盛夏,一辆献血车引起了熊勇的注意,驻足阅览了献血宣传资料后,他第一次登上采血车,第一次献出了400ml血,“献血能救别人命啊”,熊勇说,参军是保家卫国保护人民,献血也是救人性命,两者其实是一个性质。有了第一次后,献血便成了这位老兵一个特殊的“爱好”。
2012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在这些特殊节点,无偿献血车前都有熊勇的身影。“好几次都想多献点,但是被拒绝了。”熊勇说,无偿献血一方面看身体素质,一方面要看间隔时间,就算和血库工作人员再熟悉,他们也不会为他“通融”。
2015年开始,熊勇开始捐献血小板,因为血库原位于三江街道,每次他都会驱车前往。在这里,他也认识了众多本地“血友”。
2020年2月,受疫情影响武汉血库急需A型血小板,在新盛老家的熊勇在接到血库电话后,将自己“全副武装”赶往中心血库,采集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刚采集完,他便在微信群里的血库工作人员,询问下一次采集事宜。
“现在我的‘血友’有百多号人,大家身体都健康得很。”不管在本单位还是在大家庭里,熊勇当起了“无偿献血宣讲员”,通过自身情况纠正大伙儿对无偿献血的错误认知。
无偿献血证厚厚一叠,同时还有中国红十字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荣誉证书等等,在熊勇看来,这些证书记载着他过去无偿献血的一幕幕。
从开始献血至今熊勇献血88次,累计血量32000毫升。曾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0年--2021年度他第三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和“终身荣誉奖”
熊勇说,只要国家需要、血库需要,我作为老兵勇敢站在第一线。
荣退无偿献血界的田大姐
无偿献血从第18岁开始到60岁,这件事她一做就是42年。
2022年8月25日,久旱的綦城如火炉般炙热。居住古南街道的田维凤大姐按照预约时间来到了綦江区中心血库,和往常一样,经过填表、初筛等程序,合格后再次捐献2个治疗量血小板。但这一次和往常又有些不同,“今天是最后一次捐献血小板了,也从此光荣退出无偿献血了。”田大姐笑着对工作人员感慨。
当天是田维凤最后一次捐献机采血小板,也是她的60岁生日。得知此讯息,綦江区中心血库主任杨宗伦为她送上鲜花、生日蛋糕与贺卡,祝贺她生日快乐,并感谢她多年来的爱心奉献。一同参与捐献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代表张敬也为她送来生日蛋糕,表达了对田大姐的祝贺与敬仰。中心血库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无偿献血代表共同为她庆祝生日,田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谈起献血,第一次献血的经历她至今仍历历在目,这要追溯到1980年,刚满18岁的她,在邻居的带动下,到重庆位于两路口的市血液中心参加了她的第一次献血。此后,为了献血她辗转全国各地的血站,具体多少次、多少量已记不清了。记得有一次,田大姐肚中还怀着孩子,接到血站联络员通知,说是有一名车祸人员急需用血。田大姐二话没说,坐车赶往医院献出400毫升鲜血。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无偿献血之风吹到大江南北,献血已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定期参与献血。
2021年6月17日,在血库工作人员的动员下,田维凤第一次走进区中心血库机采室,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这一年多,她每个月都会准时来到血库“报到”。她说,以前不知道成分献血,才献了12次、20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就退休不能献了,很是遗憾!到当天止她无偿献血量累计11200毫升(1998年以前的血量除外),荣获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已申报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我献血,我健康”,她说,自己严格按规定献血,身体更健康,献血能帮助他人,这样的事很有意义,我虽然不能继续献血了,但我要动员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
他既是献血达人,也是健身达人
18年间,无偿献血30余次,献血总量折算达12000毫升,相当于自身血液的2倍,其中全血19次7400毫升,血小板14次23个治疗量,获得14-15年度全国 “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获得16-17年度全国 “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获得18-19年度全国 “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献血次数和献血总量在綦江区均位于前列……当别人对他感佩不已时,他总是说:“献血很平常,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捐血能帮助需要的人,值得!”他就重庆医科学校副书记、副校长孙国强。
2021年9月1日,在区中心血库,他又定期来捐献机采血小板了,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和无偿献血结下的不解之缘。“第一次献血是在2003年当时他还在赶水医院工作,那一年,她老婆生小孩大出血,血库一晚上就送血三次去医院,他和老婆都说是血库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从那后他就坚持每年献一次血,且老婆也在五年后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他从2014年后是每年两次,每次都是400毫升,2018年6月,他开始到血库内机采血小板。捐献血小板的间隔周期短,志愿者每隔半个月就可以捐献献,但血小板必须通过血液分离机采集,对捐献者的身体条件要求高,捐献时间较长,当时只有到地处三江街道的区中心血库内才能捐献。每次血库联系他时,他都会提前协调好工作,乘车到中心血库捐献血小板,献完后又匆匆乘车回去上班。
“如今,献血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习惯,今后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会一直坚持献下去”他说,他还说,他献血不是为了得银奖、金奖,而是为了尽社会职责,为了他人幸福,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他,更应该带头作好这项社会公益活动。他还是綦江区綦心跑团的成员,在他的带动下,跑团的很多队友都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他们还专门组织几次集体献血。也在他的带动下,他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
“独行侠”坚持义务献血23年
他曾经徒步贵州、重庆、峨眉山、綦江区21个街镇的邮路,每年徒步近7000余公里的他,有着“独行侠”的美誉。他坚持无偿献血23年,献血51次,献血总量达19200毫升,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诠释博爱情怀,用滚烫的热血将自己的爱心传递,他就是重庆能投集团渝新能源公司松藻煤矿的退养员工张敬。
1999年的一天,綦江区中心血库到矿区开展义务献血宣传活动。他想到献血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于是他和工友一起,在填写体检表等一系列常规操作后,献出了200毫升的血液,这是他第一次无偿献血。
第一次献血后,张敬没觉得身体有什么异样。然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后来,无论是单位组织的献血活动,还是碰到街上的献血车,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都积极参与,这样一坚持就是24个春秋。如今,10个无偿献血证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他24年来的献血信息,献血量达到了14200毫升。
他今年53岁,从企业离岗退养后,回到綦江城区文龙街道定居。依然热爱公益事业,成为红十字会志愿者。2022年还办理了遗体捐赠相关手续,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赠中心的志愿者。回到綦江,他坚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每次献血量都是400毫升。有人说他傻,也有人劝他少献点,但他只是微微一笑,解释说:“很多人担心献血对身体有影响,其实献血不仅可以救助他人,还能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他经常在徒步中给广大群众宣传献血的好处,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身边每一个人,还积极引导他们一起加入到献血队伍。无形中他又成了宣传无偿献血的志愿者。
长期献血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论晴天阴天、刮风下雨,一年365天,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每天步行20公里以上,如果遇到下雨天,他就会在家里或者地下车库锻炼身体。“我除了经常锻炼身体,还坚持每次献血之前吃一些清淡饮食,确保睡眠,保证血液的质量。”
2022年,他献血19次,达到7200毫升,排在綦江区献血者第一位。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自愿的把无偿献血这个活动继续坚持下去,争取献到60岁。用可再生的血液,来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高兴,也希望更多人参与到无偿献血这项活动中来。”他说。
一次偶然坚持献血20年
今年45岁的蓝晓东家住古南职高,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店铺。20年前,因为好奇自己的血型,他第一次走上献血车,第一次捐献了全血。
蓝晓东回忆,当时献血并没有形成主流,很多人都觉得献血对身体没好处,当母亲知道自己献过血后,还把他责备了一通。
“献血能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献血能降低血液粘度,预防心脑血管病”……在蓝晓东看来,许多人对献血存在误区那是因为自身没有去实践过,当说起献血的好处,他娓娓道来。
2017年,当知道血小板的特殊性后,蓝晓东开始每月来到中心血库捐献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采集时间长,每次来回都要花上小半天时间,所以他只能暂时请人照看自己的店铺。
他基本每月都会来血库献一次血小板,多数都能采集两个治疗单位。旁人问及他献血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做每件事情都需要有回报。”蓝晓东说,如果哪个患者正好需要我的血小板,那是多好的事情啊,这就是意义。
20年里蓝晓东献血83次,累计血量29200毫升。曾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3年第三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和“终身荣誉奖”
用一滴水铸就一条河的大爱
她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与充满爱心的献血者打交道,保持了少女的一颗纯朴的爱心。她在这个岗位上—干就是20多年来,她不仅是一名献血工作者,而且还是一名真真正正的“献血英雄”。
在动员别人献血的同时自己也一直坚持献血,如今她也累计献血达7000多毫升,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她就是綦江区中心血库业务科科长——王敏。
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她在单位第一批参加无偿献血,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体重刚过90斤的她,开始献血时同事每次只给她采200毫升,这样献血5次后她强烈要求献血400毫升,从那之后就一直每次都是献400毫升。
她在第一次献血时还留取了血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03年的时候,还让她小惊喜了一番,接到市红十会的电话,告知她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点位相近,动员她准备捐献骨髓,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积极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做好了捐献的准备。但等了几天没再次接到通知,她便打电话询问市红十字会,得知同时配型成功的还有一位比她小的妹妹,这位妹妹因家人反对才联系的她,后又得到了家人的同意,红十字会最终选择了身体条件比她好又年轻的这位妹妹捐献了。她感到很遗憾,表示以后有机会也会义无反顾的捐献骨髓。
在父母眼里她身体单薄,一家人都坚决反对她献血,她就偷偷地献,回家后不说,夏天手臂针眼恢复前都穿长袖遮着。在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后,家里人才知道她献血很多年了,她的身体并没因为献血而变差,反而还很少她感冒过,全家人.也终于支持她献血。她常说:“其实献血很平常,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捐血能帮助需要的人,这是非常值得的善举。”
2月23日,她带着刚满18岁,才上大学放假在家的女儿郑芷含一起来献血。女儿感动地说,从小在血库长大看见很多献爱心的叔叔阿姨,也耳濡目染妈妈献血经历,早就想来献,今天终于如愿。在献血200毫升后还留取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她笑着说回家后给外公外婆说一点也不疼,下次放假回来再来献血。
王敏在血库的工作主要是无偿献血招募与宣传,所以她一有机会就向身边的人做献血宣传动员工作。在朋友面前她老公经常取笑说下班时间、吃饭时间不谈工作,但他也会补一句,你看她身体好就是因为长期献血促进了新陈代谢,一年中她都很少感冒,身体好身材也好,引来朋友们大笑同时也开始接受并加入到无偿献血中。
王敏还说:“干一行,爱一行。我宣传无偿献血从不分上下班时间。”多么朴实的语言,一句话道出了血站人的敬业精神。
是啊!献爱心,做善事,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只有带动身边的每个人参与,才能滴血汇成江河,才能将爱心重铸,生命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环。
感人的献血故事有很多很多,相当一部分人长期坚持了下来,献血间隔到期了,或是按到血库的通知后自觉再次走到献血点,无偿献血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綦江区单是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就有504人,其中金奖(累计献血8000ml及以上)55人,银奖(累计献血6000ml及以上)116人,铜奖(累计献血4000ml及以上)330人,终身荣誉奖3人(累计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3次以上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一起将爱心永续,见证了更多生命奇迹,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发扬光大。
王敏、张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