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市政法领域改革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系列报道① | 重庆实践:把公平正义落实在每一个案件中

2023-05-26 09:03:35  来源:重庆日报

“是潼南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律师,帮我们追回了应得的工资和补偿。非常感谢他们!”5月24日,农民工张兰芬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在说起两年前维权的情形时,记忆犹新:当时,她和另外18名农民工上访讨薪,得到潼南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的帮助,成功要回了35万余元。

潼南区法律援助中心为19名农民工劳动争议提供法律援助案,也于2022年9月,成功入选为司法部发布的5个法律援助工作指导案例之一。而这个案例,正是重庆政法机关关心群众权益、推动公平正义可感可触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近年来,重庆市政法系统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不断完善这道时代考题的答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公平正义走进群众心中,成为新时代新重庆的鲜明底色。

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实践案例>>>

潼南区法律援助中心帮19名农民工讨回35万余元工资和经济补偿金

时间回到2021年1月中旬。

2021年春节假期结束,张兰芬等19人回到重庆市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班。然而,在张兰芬等人参加完第一天的开工仪式后,公司就再没有安排他们上班,且不再发放工资。

在与公司多次协商无果后,2021年4月27日一早,这19人来到潼南区信访办公室。

听完陈述,信访办工作人员当即通知公司相关负责人到现场调解。但由于公司只愿支付每人每月七八百元的生活费,双方分歧过大,无法达成调解。

“公平正义,不一定体现在大案要案上,非诉讼纠纷解决的质效同样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潼南区法律援助中心接到信访办的电话后,立即安排“信访值班律师”吴毅到现场,为这19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

吴毅刚走进接访大厅,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情绪激动。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后,吴毅一边解说相关法律知识缓解大家的焦虑情绪,一边拟出一份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书模版,指导大家填写并邮寄通知书。同时,引导大家申请法律援助,搜集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邮寄证明等证据材料,向潼南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劳动仲裁申请。

仲裁委员会在双方当事人举证、质证后进行了甄别采信,于6月10日作出裁决。很快,19名农民工领到了被拖欠的工资和经济补偿共计35.76万元。

近年来,我市借助法律援助中心、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2348法律援助热线电话,通过派驻律师值班接访等方式,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引导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众多困难群体正确处理涉法涉诉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高质效办案,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

实践案例>>>

荣昌警方创新研发“远程询问”取证工具

近年来,各类跨地域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频发,如何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实现办案质量、效率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对政法机关提出了新要求——既要通过履职办案实现公平正义,也要确保案件得到优质高效办理,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实现。

长期以来,受刑事诉讼时效、涉案人员分布广等现实因素制约,公安机关在对网络诈骗案进行侦查办案、调查取证时,往往面临警力不足等具体困难。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8年,荣昌警方抽调精干警力,组成了一个技术攻坚团队,创新研发“远程询问”取证工具,与检法司机关共同确认证据效力。

“远程询问”取证工具,顾名思义,即通过“云取证”方式,获取证人证言及同步录音录像,以更便捷高效的方式解决诉讼证据问题。

就在2018年,荣昌警方顺藤摸瓜,破获一起诈骗案件,抓获违法犯罪媒疑人80余人,扣押作案电脑100余台,冻结涉案资金90余万元。公安机关通过收集的电子证物等梳理出被诈骗受害人多达11562人,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诈骗案关键节点上的200余证人进行询问核实,使证据形成完整链条。”荣昌区公安局法制支队队长程肇勇告诉记者,由于这些人员分散在各地、流动性大,20多名民警花了一个半月时间,仅取证50余人。这让检察机关指控犯罪面临困难。

恰好这个时候,“远程询问”取证工具研发成功。两名民警仅用10天时间,就对15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受害人进行了询问取证,及时固化了证据。

“远程询问”取证工具通过科技赋能,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一改传统取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警务效能和办案效率。如今,“远程询问”取证工具已在全市公安机关推广。

以科技赋能司法,探索法治建设新路径

实践案例>>>

南岸区法院改造完成20个“科技法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法治的各环节中,司法决定具有终局性的作用。

“过去,在庭审后当事人可能还会对庭审内容产生一些争执。但自从我们开始进行录音录像庭审,这种问题基本就不存在了。”南岸区法院员额法官李明刚说。

5月15日,在南岸区法院423法庭,一个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的司法确认程序,从开始到结束,总共花了不到十分钟。双方当事人在电子屏上签字确认后,便快速离开了法庭。

李明刚介绍,自2022年6月南岸区法院以科技赋能司法,开展全流程网上办案试点工作以来,从立案、卷宗制作、送达、庭审、文书制作到结案、归档等案件审理各环节,均实现电子化、无纸化,基本建成了全流程网上办案体系。

“比如我们在立案时,就由登记立案人员对原告方或申请方的电子送达地址进行收集,并将其优势和特点向当事人充分告知。”李明刚介绍,截至目前,南岸区法院在收集原告方电子送达地址方面实现了100%全覆盖,对到庭被告及第三人的电子送达使用率也超过90%,不仅节省了信息送达时间,还为法院节约了一大笔邮寄费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改造完成了20个‘科技法庭’,且都已投用。”南岸区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书记员王诺霞告诉记者,在全流程网上办案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庭审。庭审过程中记录方式的改变,使办案的公平性和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

传统庭审由书记员记录庭审内容,形成一些纸质材料记录,而“科技法庭”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代替传统书记员进行记录,使庭审节奏不再受限于书记员的书写,且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还原度更高。

如今,对于一些案件事实相对清楚的小额诉讼案,南岸区法院都会在征求当事人同意后,采取全程录音录像的庭审模式。

庭审模式的转变,是政法机关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观念、方法、手段的主动革新,对数字法治建设的探索创新,对推动整体智治的成功实践。截至目前,南岸区录音录像庭审超过7000场,案件平均审理时长较之前缩短了40%。

重庆市政法系统顺时代之变、应群众之盼,全面深化政法公共服务改革,努力提供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2022年,全市群众安全感、政法队伍满意度、司法公信力分别达98.74%、97.66分、97.79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