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指导村民进行肉牛养殖。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他们肩负着历史使命,义无反顾从城市来到山村,默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们是重庆各大扶贫集团选派到贫困乡村的扶贫干部。在万州区孙家镇,就有这样一名扶贫干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派驻孙家镇大河村第一书记陈科。
从2019年初派驻大河村,在两年时间里,陈科吃在村、住在村,如今带领村民发展起了产值达2000多万元的肉牛产业,带领村民“耕”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路,被村民视为可以信赖的贴心人。
修路引水
村党支部赢得村民信赖
△陈科走访贫困户。
2019年初,陈科来到大河村。大河村与他想象中的山村相距甚远:大河村没有河甚至没有溪,1000多户村民散落在一面大山上,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村里年轻人少,基层干部凝集力不强。
拿着全村的贫困户花名册,陈科神情凝重。全村1074户2800名村民,建卡贫困户达113户385人。
大河村的现实情况考验着扶贫战线的党员干部。陈科多次召集党员干部开会,决定从基础设施抓起,让村里的面貌尽快发生改变。
为了让农产品输出更加便捷,2019年以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努力下,大河村升级改造公路17公里,新建人行便道6.2公里,从而打破了长期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随后,大河村党员干部争取水利部门建设项目,整治山坪塘36口,新建供水工程6处,安装管道3000余米,彻底解决了6个社近1000余人反映多年而没有解决的饮水难问题,村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在保障村民住房安全方面,实施D级危房新建41户,C级危房改造109户,争取补助资金提升改造旧房24户,督促村民新建、改建卫生厕所240余户。同时狠抓基础设施管护,并编制《大河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提升村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陈科带头推动村党支部将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以每月主题党日为契机,多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成立村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务为困难群众服务,村党支部也赢得了村民信赖。在陈科的带领下,2019年大河村党支部被孙家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耐心帮扶
他让瘫痪之家立起来
△陈科了解村民生活情况。
“一百个您好,不如办成一件事好;一千个微笑,不如把一件事办成有效”。陈科认为,扶贫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只有全面了解扶贫对象所思、所忧、所盼,才能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贫困群众真真切切地有获得感。他把“摸实情、办实事”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下乡时他总要到贫困户家中看看,找贫困群众聊聊,想法设法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久而久之,不少村民把他当自己人,而陈科也与一些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亲如一家人。
见过太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例子,陈科深知,贫困户的身体健康是脱贫的关键因素,也是驻村工作成败所在。40多岁的村民郑洪荣髋关节坏死,瘫痪在床,而妻子又多病,一家人十分困难。为了帮助郑洪荣治好病,陈科四处奔走,通过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为他申请到了免费置换髋关节的名额。
医院为郑洪荣作了双股髋关节安置手术,手术费30多万元,按政策大部分得以减免、报销,郑洪荣自己只出了3万多元。
如今,郑洪荣病情好转,还能骑着三轮车外出干活,通过种植、养殖,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
两天前,陈科回访郑洪荣的身体状况,并购置日常生活用品送上门。郑洪荣颤抖地握着陈科的手,激动得眼眶湿润,数度哽咽。他说,我们这个家又立起来了,陈书记是我的救命恩人。
了解到一些村民常年受白内障困扰,他找到万州区阳光眼科医院,为部分村民免费治疗白内障等眼科疾病。一些重见光明的村民,纷纷称赞陈科是个大好人。
发展产业
肉牛产值2000多万元
△为村民搭建养牛场。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两年来,陈科和村里的党员干部通过对贫困户的沟通、引导、督促,共发展户产业35户,主要以李子、西瓜种植和鸡鸭鹅、肉牛、黑山羊养殖为主,实现剩余贫困劳动力户户有产业,再通过消费扶贫,把土鸡、鸡蛋等农产品变现,促进村民增收。
同时,用好扶贫惠民政策,为每户贫困户申请到3500元的产业补贴,共计10余万元。为50余户贫困户申请到1-5万元不等的小额贴息扶贫贷款,共计20余万元。用来扩大产业规模,彻底提升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
陈科和党员干部经过研究论证,认定发展肉牛产业大有可为。2019年6月以来,村里的党员干部引导返乡创业人士和部分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搭建圈舍,建成50头以上集中式养牛户10余个,引导贫困户散养10头以内的肉牛养殖户10余户,共计发展肉牛养殖1000余头,年产值约2000多万元,纯利润达到500余万元,肉牛养殖逐渐成为大河村村级主导产业。
推动成立了诺铭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采购到销售全过程管理,保证了合作社成员经济利益。养殖场周边10余名村民可以家门口务工就业,每个贫困户年增收9000余元。
多年以来,大河村集体没有经营性收入,为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大河村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采取“村集体+党支部+村民”的合作方式,筹集资金70万元,加上向市生态环境局争取的30万元,共计100万元。修建圈舍、管理用房和污染治理设施,聘请周边村民到养殖场工作,依托成立的合作社的加工和销售渠道,保守估计明年投产后,将为村集体年均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彻底摘掉“空壳村”的帽子。
长期在生态环境战线工作的陈科深知,发展产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方面,凭借着大河村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植物资源,陈科积极向市生态环境局申报实施“碳汇+”项目,争取绿色产业支持。另一方面,他不断用生态环保理念督促养殖业主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植入到了村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