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吉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产业处副处长、研究员,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蔬菜种质资源收集评价、蔬菜栽培、土壤肥料等工作。曾任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2021年2月25日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刘吉振(左)在渔沙村指导农户种植蔬菜。(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是青年科技人才中的先锋力量,在建设科技强国和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大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正奋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科技创新主战场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支持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推动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本报从即日起开设《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系列报道》专栏,陆续刊发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先进事迹。
他,曾是把辣椒带进大山深处,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第一书记;如今他的工作更多是为区县提供应用推广服务,同时扎根南瓜、四季豆等木本蔬菜研究。在他身上,有无数的身份标签和荣誉,而他一直坚持深入农村,用科技“解码”乡村,用技术让农业腾飞。
大山里的“科技使者”
三分栽种,七分管护。在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的辣椒育苗大棚里,一株株辣椒幼苗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对辣椒苗进行疏苗、施肥等一系列管护工作,为下一步辣椒移栽打好基础。
“辣椒是渔沙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一亩净种植辣椒,可收3000斤左右。”刘吉振介绍,不只是渔沙村,红池坝镇十几个村高峰时期种植的辣椒达到了1500亩。
如此好光景,很难让人想到之前的渔沙村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这还得从2017年9月那个深夏时节说起。
2017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刘吉振被派驻渔沙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之初,如何选择适合村上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了他的拦路虎。
渔沙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传统的种植“三大坨”(玉米、土豆、红苕)产业单一,刘吉振随即想到发展蔬菜产业,积极调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的专家力量,经过3个月的科学考察论证,确定了“艳椒425”和“艳椒465”等辣椒品种作为种植对象。
辣椒“红”了致富路
产业发展第一步迈出去了,但由于在渔沙村还没有种植辣椒的先例,不少村民对于辣椒种植持观望态度。刘吉振说:“在第一次发动村民种植辣椒时,村里来听的村民只有24个人,其中还有6个村干部。”
为了让村民相信自己,刘吉振带头开展辣椒种植示范推广,并发展产业带头人。贫困户李九员就是其中之一。在刘吉振的指导和帮助下,李九员靠着自己的双手成功实现了脱贫,还新建起了两层高的小楼房。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原来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们纷纷开始种起了辣椒。
2021年,渔沙村实现全村脱贫。3年9个多月的驻村,刘吉振把自己的农业科技论文写在了渔沙村——这个深山里的小村里。他说,驻村工作,让他更加了解农村,沉在基层。
“我也是第一批市人社局专家服务团团长之一,以村为单位(点),为村民和企业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刘吉振说,他还是重庆科技特派员和国家科技特派团蔬菜组成员之一。在他看来,农村永远是他课题的重点关注对象!
与蔬菜为伴的“农研人”
2006年,刘吉振入职重庆市农科院时,从事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至此,与蔬菜打交道有17年了。刘吉振说:“我主要从事蔬菜育种和栽培,进行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和更新与利用等工作。”
种植香椿芽,能否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主要取决于香椿芽的上市时间早和晚,质量的好和坏。怎样种植管理能提前上市呢?合川红油香椿基地找到了市农科院,随即刘吉振与同事组成专家团队走进合川,从土壤翻耕、覆膜、肥水管理、采摘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使合川红油香椿上市提前了7~10天,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这算是我的课题研究方向之一。”他介绍,有些区县会通过寻求市农科院的帮助来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通常会以课题项目的形式进行攻关。
“我是以木本蔬菜品种基础性研究为主要方向,同时,在推广应用服务上做一些研究。”从纯科研转向行政服务,谈及他目前的工作,刘吉振说:“研究是老本行不能丢,但工作重心也会更倾向于寻求院校合作、科学普及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正在进行的重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刘吉振也参与其中。“主要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土壤地力提升,以及高标农田高切坡生态治理与综合利用的研究和示范。”
一朝踏入“农研门”,此生无悔“农研人”。在脱贫攻坚路上,从白净儒雅的小伙到晒得黝黑的山里汉;在科研路上,从实验室里的埋头研究到对外交流,刘吉振一路走来,让农业科技在广袤的巴渝田野上落了根、开了花、结了果,为农业现代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