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走近非遗——大足传统挖瓢技艺

2023-04-24 15:43:56  来源:新华社重庆频道

▲ 汤瓢、饭瓢、水瓢、撮瓢

木瓢,曾经是不少人家的生活用具:舀水的叫水瓢;盛饭的叫饭瓢;喂猪用的叫潲瓢;撮包谷、谷子的则叫撮瓢。以往,人们习惯将用木头挖制这些生活用具的从业者称为“挖瓢匠”。居住在大足区高坪镇的刘夫贵早年就是这样的“挖瓢匠”。目前,高坪传统挖瓢技艺已被批准列入大足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项目。

▲ 刘夫贵在给木瓢削背

作为一名60余岁的老人,刘夫贵从事这项技艺已经50余年,他制作的木瓢在周边区域比较出名,并售往市外,曾经还一度远销国外。据刘夫贵介绍,他从事的传统挖瓢技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清代,他家祖辈刘才士开始制作木瓢,那时用竹篾将一个个瓢柄拴成菊花状,然后挑着走村串户去卖。由于东西好,价不贵,十里八乡的人都等着送瓢上门。制作木瓢的技艺也慢慢形成。在刘夫贵的记忆里,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靠制作木勺、木瓢为生。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八代了。

▲ 木瓢制品

刘夫贵说,瓢的取材主要以松树为主,能保证木瓢挖成后不裂缝。木瓢制作需经过取木料、削皮、劈开,固定在木马上,挖形、削柄、精修、熏制等十几道程序,刘夫贵挖瓢过程中需要使用圆锉、刨子、刮刀、削子、粗挖刀、平挖刀、细挖刀等数十种专用工具,挖出来的木瓢从吃饭的饭勺到水瓢、撮瓢、汤瓢、粪瓢十几种。他制作的木瓢成品为原木色,有较清晰的木质纹理,淡淡的木头的味道,环保无毒。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木瓢制作技艺受现代科技的冲击,这一手艺目前面临着劳动强度大且效益低,技艺能手都年事已高且后继乏人的局面。刘夫贵说,希望能够有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让传统手艺代代传承下去。(黄开立 田益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